你的幸福生活,不该全部来自于我

1

前阵子,papi酱的一条热搜微博让海豚被papi酱的妈妈圈粉了。papi酱发了一条和妈妈的聊天记录截图,妈妈先是心疼女儿很累很辛苦,满是心疼地嘱咐女儿照顾好自己,然后,然后就开心地去和姐妹们一起K歌去了。像papi酱妈妈这样,关心过女儿之后立马就跑出去玩,也是很可爱了。

Papi酱在微博上写到“希望所有的父母们都能这样,有自己愉快独立的生活,这样我们做子女的也会更安心”。

Papi酱在妈妈刚退休时,为了改变妈妈整天呆在家里的状况,逼着妈妈去上老年大学,老人从最开始的抵触变得很喜欢新的生活方式。papi酱觉得这真是一个特别英明的决定。

papi酱在以往的采访中,多次表达过自己对父母生活模式的看法,她觉得父母的生活不只是子女,晚年生活的幸福也不应该全部来自于子女的孝顺和关爱。人每时段都要有自己的喜爱,唱歌跳舞,种草养花。都是幸福感。

“我希望你们的幸福感不是全部都来自于子女,你们的幸福应该由很多很多事情组成,只有当我们知道,我们的父母过好了的时候,作为子女才会安心。”

这句话不知戳中了多少为人子女们的心。

我们父母那一代人,经历过了儿时物质的贫穷、精神的困乏和生活的艰苦,当他们为人父母,生活逐渐富足起来以后,便将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偏偏,他们又是最能吃苦的一代人,于是他们用大半身的辛劳和付出,省吃俭用,努力赚钱,只为带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

已经习惯了付出的父母,当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生活的全部仍然只有子女,竭尽所能促使和帮助子女实现父母自己想象中的幸福:

用尽各种关系为孩子求得一份“铁饭碗”的工作,花掉自己毕生的积蓄给孩子付首付、用退休金帮孩子还贷款,忧心孩子怎么三十岁了还不结婚,等孩子遂了他们的愿成了家立了业,他们又说自己余生的心愿就是等着抱孙子,于是,他们再次把自己的晚年生活继续奉献给下一代的小娃娃……

大部分的中国式的父母,穷尽一生燃烧自己,竭力为子女奉献着,而他们自己的人生和全部的希冀,也因为大半辈子忘我无私的付出,与子女的幸福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将自己的幸福全部寄托于子女的人生。

2

过度牺牲式的付出,不仅让父母们丧失了自我,由于他们的幸福感全部来源于子女,导致极易对子女产生了强烈的控制欲,用畸形的情感绑架着子女。

去年,一直不温不火的演员朱雨辰,却因为一档综艺节目火了一把。在《我家那小子》节目中,朱雨辰妈妈毫不避讳地谈及自己对儿子丧失自我的付出:

每天凌晨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她坚持了十年;

每次朱雨辰出去拍戏,她都跟组照顾;

随时随地,哪怕是五星级酒店也自带电磁炉给儿子做饭。

以及生活和感情上近乎畸形的控制:

朱妈妈甚至引以为傲,她非常自豪地说:“我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

看了节目,我们都不难理解为何各方面条件都不差的朱雨辰39岁仍然单身。朱雨辰坦言,自己也曾经反抗过,想要逃离妈妈的掌控,从上海跑到北京上学;毕业后,他选择留在北京。但妈妈总会使用苦肉计“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就这么离开我”。最后,妈妈跟他去了北京。

朱雨辰的妈妈也许是习惯牺牲的父母中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这样的对话,对于八零、九零后的我们想必是耳熟能详: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我每天辛苦挣钱,砸锅卖铁供你读书,你这成绩对得起我吗?

甚至就连发生争吵时,他们也总是说: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跟你爸早离婚了!

父母于子女的爱,原本是不应附带任何条件,却往往因为过度的付出和牺牲,让爱变得不再纯粹。父母只有通过寻求有条件的回报,要求子女实现他们梦想中的人生,方能感到踏实和满足。于是,父母们把自己的幸福困在极其有限的狭小范围,也给子女的人生套上了一把以爱为名的枷锁。

3

而与此同时,也有那么一部分子女,在埋怨父母大事小事都要干涉自己的同时,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过度的保护和帮办,一不小心造就了一批长不大的“妈宝男”和“伸手党”。

最近被刷屏的热播剧《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一个在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下成长起来的妈宝男。

当年高考没过分数线,家人花钱买了个二本让他读;大学毕业找工作,也是家里花钱托关系解决;结婚的房子同样是父母帮他所买。他人生的这些关键时期,都是在父母的“搀扶”下才得以跨越。小到洗衣、端菜,大到高考、工作、结婚买房,他这样享受着母亲为他付出的一切,被妈妈过度关爱和保护着,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敢承担责任,不会自我反省。直到妈妈去世后,他突然失去了一座大靠山,无法面对生活中的一次次的挫折。

这样的妈宝男不仅仅出现在影视剧作品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时不时会冒出个“妈宝男”毁一下我们的三观。

海豚的一位同事就不小心嫁给了“妈宝男”,大学毕业后同事和高中同学结了婚,以为知根知底彼此了解。婚后老公执意要跟自己的妈妈住在一起,同事考虑到北京房价那么贵,也就忍了。谁想生活在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嫁给了“妈宝男”,生活技能为零,事事都要听妈妈意见不说,婆婆常常毫无边界感地出现在他们的卧室里,对他们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指手画脚。

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同事受不了婆婆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干涉,打算用自己的私房钱加上娘家的赞助付个首付,买套房子搬离婆婆家。却没想到,有一天她提前下班回到家里,看到婆婆半掩着房门,手把手教唆老公如何确保这套房子自己可以分得一半,而“妈宝男”在一旁头点得好似鸡啄米。

以这件事为导火索,后续同事和“妈宝男”又发生几次严重的争吵,加上婆婆在一旁煽风点火,同事的这段婚姻走到了尽头。离开“妈宝男”的同事,独自带着女儿,在自己的房子里生活得十分惬意。

4

当我们这一代曾经企图逃离爱的枷锁的孩子们长大成人,并为人父母时,我们是否有问过自己,在“养儿防老”早已成为古董的年,我们究竟为何选择生儿育女。

是让子女弥补我们曾经的遗憾,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过我们梦想却未能得到的生活,还是帮助他们成为他们喜欢的自己?

父母和子女原本是彼此独立的个体,孩子借助我们的身体来到人世间,而我们也因为养育一个生命,陪伴TA长大,单纯地感受着被需要的温暖和生命的神奇。而这个曾经在我们怀抱里,需要我们日夜不休地辛苦照看的小小的软软的生命,也终究会一天天长大,离开我们的怀抱,直到可以独立地面对这个纷杂的世界,继而目送TA的背影离开。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类具有群居动物的属性,依赖与他人的互助和协作更好地在这个复杂的星球上繁衍生息,而家庭成员则因血缘的连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犹如一个坚不可摧的团队,无条件地彼此帮扶和爱护。但是,家庭成员的每个人又终归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你的灵魂、你的幸福和你的梦想本就属于你自己,与另一个无关;而子女的喜好、幸福、成就,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也都属于他们独自的人生,你能拥有的,是悲伤时候的陪伴以及快乐时候的分享。

父母子女一场,我们彼此希望,你拥有属于你自己的幸福。你过得好了,我便会安心!

最后,纪伯伦的这首被熟知却又常被遗忘的诗,送给你们: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纪伯伦)

图片来源

部分来自网络文字

小海豚

排版

小海豚

北漂扎根,日语专业出身,老师一枚

爱臭美,也爱分享关于美的一切

家有暖男一枚,出生

有点婴儿肥,肉多但能藏

摩羯座耿直girl,我在这里等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zz/10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