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的人,学习能力强,性情达观,内心柔软,博爱,活得生机勃勃。这是我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也想让女儿爱上阅读。
女儿出生前,我就在墙上贴满拼音字母、数字、古诗等图画,高度为与孩子的目光齐平。古诗最多,我想让女儿走过来、走过去,感受到的都是这个世界的诗意。
实际上也是如此,从出生就耳濡目染的古诗,深深刻在女儿心中。看到柳树,就自动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看到荷花,就自动念“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声音清脆悦耳,惹人爱怜。我想,那一时刻的绿柳粉荷,给了女儿别样情怀。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读诗,读书,读的更是趣味,是因读而生的欢欣,那些在长长岁月中,可以无数次反复回味,让生命更加可爱迷人的欢欣。
女儿小时候,我还给她准备很多撕不烂的卡片图书。随手扔在床上,沙发上。当手指所及之处皆是书,孩子很快就会被花花绿绿的图画吸引了。几个月时,女儿把卡片图书放在嘴里啃;再大一些,用手使劲撕;一岁左右时,就开始翻着看,跟着大人指指点点念“大,小,红,绿”了。
犹太人聪明智慧,为了让孩子爱上图书,在书上涂抹蜂蜜,吸引孩子。无论用什么办法,想让孩子爱上阅读,都得有一个适宜的阅读环境。
在外国电影和书里,经常有人们坐在公交站台上打开书来读,坐在草坪上读,晚饭后孩子围在大人身边听读书。读书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日常必须。大人读书的身教,更是孩子爱上阅读最有力的助推。
我小时候,每次在城里工作的父亲回到农村看望我们,都会带回来《民间故事》等杂志,还有许多报纸。晚上,父亲津津有味地读,我们津津有味地听。唐伯虎,刘伯温,鬼怪神仙,一一走进心里,不觉得怕,反而觉得很美。故事美,阅读的父亲,聆听的我们,昏黄的煤油灯,挂满玉米辣椒和农具的墙壁,无数个乡村安静的夜晚,都很美。现在想起来,还是美。
我知道父母的影响有多重要,从女儿出生,我就经常给她读书。至今我能记得,女儿从看上去懵懂无知,到能长时间安静地听,再到表情跟着故事情节变化的很多情形。第一次让女儿听到哭的故事,是格林童话《牧鹅姑娘》。当我读到被侍女掉换,牧鹅且被欺负的公主,每晚钻进铁炉子哭泣和哀诉时,女儿哇地哭起来。起初,我不知道是故事情节打动了女儿,哄了哄她,我继续读这一段时,女儿又哇地哭起来。我才知道,女儿丰富的情感已经在文字中萌发了,开始启动同情心,仁慈心。
那一刻我很开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中,仁,占在首位。仁者不忧。获得仁爱,是读书最大的功用,是我们享受幸福的基石。
女儿一两岁时,我给她订阅了适合1到3岁读的《婴儿画报》,后来订适合3到7岁读的《幼儿画报》,这两本杂志内容丰富精彩,有故事,有拼图,有迷宫,还有手工等,女儿很喜欢。这期间,我给她读的书多为中外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大大的图画,少少的文字。后来慢慢换成文字多,图画少的书。
因为女儿不识字,最初还没有读书的习惯,我每天有空就读给她听。这很占用时间和精力,但我从不厌烦,因为和女儿共处的每一分钟,都是我生命中不多缺少的一部分。我更明白,为了给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只有坚持。
那时候,睡前读书,更是我们的每日功课。到了必须睡觉的时间了,女儿还要听,我就关上灯编故事。有一次实在词乏,我就编勤快的小猴子种苹果,描述到丰收的苹果又甜又脆时,我停顿了一下,因为我这个超级吃货忽然馋了。更好玩的是,女儿这时也咽咽口水说:妈妈,我们明天吃苹果吧!
还有一次,我实在困了,编故事接不上气,我半梦半醒地说了一句“你需要两条烟吗”。女儿使劲把我摇醒,非问我什么是两条烟。哈哈,工作狂遇到了故事狂,我的脑子就短路了。
我不仅读女儿的书,也读自己的书。女儿一岁左右的一天,我俩坐在客厅地板上,看她兴致勃勃地玩玩具,我翻开一本小说看起来。看得入神,好久没有管她。她觉得很奇怪:妈妈的目光从来都是围着她转的,今天怎么被这个莫名的东西夺走了呢?只见她把身子低低地趴在地上,再回转头,看看书的背面,再看看我的脸。我故意不动,继续看书。我想我读书的痴迷样子,一定能引起女儿的好奇和兴趣。
当我看到杨澜写他的儿子喜欢画画,就是缘于看到她画画时的痴迷,我深以为然。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引导作用太大了。曾经有人问我,怎么让孩子爱上读书呢,我一般会反问三个问题:你自己读书吗?你家里有书吗?你带孩子去书店吗?遇到对三个问题都摇头的人,我一个字都不肯说了。
孔子早就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母要先有父母的好样子,孩子才会有孩子的好样子。
我给女儿读书,一直到读到小学二年级。有一天,女儿说我读得太慢了,还不如她自己看呢。从那以后,她就开始抱着书自己读了。后来,有一次女儿说很想念听我读书的时光,我就翻开书又给她读起来。谁知道读得又磕巴又慢,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女儿听得不过瘾,再也不让我给她读书了。
省下读书的精力,我开始动心思让女儿阅读古代诗词名篇。中国古代文学不仅营养丰富,也是中高考的趋向。可是诗词远不如故事吸引人,女儿不喜欢。我就想利用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的半个小时,带着女儿和女儿堂妹一起读。可是我开着车不能读,她们又不愿意自己读。我就先背会,再抑扬顿挫地背给她们听,一下子把她们吸引住了,她们没想到平淡的词句还可以被朗读得这么美。
我教她们背的第一首是《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我一边背,一边讲解词意,作品背景和相关历史故事,这样一来,她们更喜欢了。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一周不到,她们很快背会了这一首。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等等短篇名作,也被我们陆续背诵下来。拥有“孤篇盖全唐”之誉的《春江花月夜》,更是我们经常复诵的篇目。
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用时长一些。但她们不仅不厌烦,还非常喜欢杨贵妃,听到杨贵妃万千宠爱加身的描述,她们竟然喟叹如果自己是杨贵妃就好了。后来听到杨贵妃被赐死,她们又义愤填膺。《千字文》也是在车上背会的。现在下楼、出去玩的时候,我和女儿还经常你一句、我一句玩《千字文》接龙。只是我经常卡壳,需要女儿提示我。
后来,女儿进了课外国学班,系统地学习了《楚辞》、《论语》、《诗经》、《孟子》等古典文学名著。看女儿的样子是喜欢的,不仅把老师布置的篇目背得滚瓜烂熟,还在我每天早晨播放百家讲坛的相关录音时,主动跟着背诵。
在国学老师的指导下,女儿的课外阅读正规起来,读物质量也提高了。书目都是世界名著,版本要精挑细选,非名家翻译不读,非全译本不读。淘气包马小跳,小屁孩日记,杨红缨等都成了偶尔调味的小菜。
在和女儿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注意避免为数量而读,为炫耀而读,把每本书都读出欢喜。
女儿喜欢和我一起趴在床上看书。许多周末的美好午后时光,我们都是在相互伴读中度过的。出门游玩,选一本书放包里,随时打开读。每天写完作业,就一头扎进书里。找我聊天的内容,多半是书里的精彩情节。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女儿极力推荐给我。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作者和伙伴坐着潜水艇在海底的奇遇太吸引人了。后来发现读的是编译本,内容不齐全,我们又买回全译本读了一遍。沈石溪的《绝境狼王》也是女儿推荐给我的,我一读而不可收拾,几乎读了一夜。
有阵子发现女儿也翻着我的书读,《小说月报》和《源氏物语》。我想了想,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纷扰,却没有完备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孩子未必是好事,就引导她要读自己的书。
这几天,女儿在朗读语文书里的名言名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越发觉得,拥有阅读的能力和兴趣,是多么幸福的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