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父母的格局》,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是从生活那里世袭了“父母”的名分。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绝对是一匹白布,与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他们不了解我们,我们也不懂他们。虽然亲子之间的关系从受孕那一刻起就由血脉命定,成为不可逆转的一世父母和儿女,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双方是身体最近、认知最远的两个个体。?
因此,弄懂孩子的第一课就是承认我们不懂孩子,并认识到第一个带领我们学习成为父母的人就是我们的孩子。
这句话让我十分触动。
我想起有一次我问老爸,我说:“爸,当你听说我妈怀孕的消息是什么心情?”老爸回忆了半天才悠悠地说: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我长大了。
当时这个答案让我十分失望,我本以为父亲会像电视里那么喜极而泣。老妈在旁边,也十分不满:瞧见了么,这就是你爹,以后嫁人别找你爹这样的,一点都没亲情感。
我又问,那后来呢?老爸看了我半天,说:“后来啊,你改变了我很多啊,我那会喜欢抽烟,你出生没多久就查出来肺炎,我就把烟戒了。小学那会,你妈经常上夜班,我不会做菜,只会乱炖,天天给你做白菜,结果你吃伤了,看见白菜就反胃。我就学着炒菜。
高中那年,有一次你回家晚,我下手打你,手重了,你好久没跟我说话,我就想着怎么跟青春期的你沟通。这些你应该都记得吧,其实很多事我也是在做爸爸的过程中现学的,不过我有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的典范,要知道你刚出生我连抱都不会抱。”
老妈在旁边听老爸说话,一脸鄙视:“得了,谁家父亲不这样,这就是本分。”
老爸说的没错,在我印象中,老爸十项全能,做菜比老妈好吃,脾气又温柔又好说话。
如今做了妈妈的我有时回想他的话,也不能同意更多,因为我也是在育儿的过程中,渐渐找到眉目,现学现用。
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做一个好儿子,同样,没有人第一次就能轻车熟路地做一个好父母。
我们后天锻炼成的成熟与淡定,睿智与温柔,都是在育儿的千锤百炼中一次次敲打磨炼出来的。
去年,在朗诵者火爆荧屏的时候,董卿曾经接受过央视的专访,谈及育儿,当时董卿坦白讲,刚刚成为母亲的她,对于孩子的依赖,生活的琐碎,曾经一度感到生活十分混乱,失衡,她很慌张,很茫然,不知道自己怎么去处理孩子的成长与个人的事业。直到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她逐渐明白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她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她决定做一个让孩子有爱有敬的人,这是孩子带给她的感悟。后来,她准备了一年,才打造了霸屏很久的《朗诵者》,这个综艺,一方面宣告自己的回归,另一方面,也是用高品质的内容告诉孩子,自己究竟是一个多么优秀的母亲。
孩子是父母一切动力的源泉,而每个孩子又让父母开始思考人生的新方式。董卿的儿子告诉董卿,身教大于言传,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总比喋喋不休地把大道理挂在嘴边来得更具启发性。
有了孩子以后,大多数父母明白的事情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不是我们自己决定,而是受孩子的影响在潜移默化慢慢成为了我们不曾见过的样子。
杨澜曾经逼迫5岁的儿子学琴,可这种艺术培养在她儿子看来就是一种煎熬,学琴的乐趣与意义在哪里都不知道,老师问她儿子,你为什么要学琴啊,她儿子回答:不知道,是妈妈让学的。
在长达4年的学琴生活中,儿子找不到乐趣,始终不见进步,杨澜的耐心也渐渐被磨蚀,她开始对孩子歇斯底里地怒吼,直到有一天孩子跟她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
那一刻,杨澜才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钢琴,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一厢情愿,这件事后来让杨澜感触颇多,她头一次学习到:应该敬畏孩子的个性。
后来面对女儿喜欢的钢琴,她又一次感慨到:每个孩子的个性确实没法去统一,两个孩子,两个不同的形式,用行为告诉了一个母亲,该这么去尊重每个不一样的孩子。
我的闺蜜跟我说,在成为一个正式的母亲之前,她曾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育儿知识。古今中外,家书家训。那会,她天真的以为,以她当时的育儿知识,应付大部分状况已经绰绰有余。
可真等自己能够动手抱孩子那一刻,一瞬间所有复杂的情绪全部涌上心头,除了感动,有一万种画面在她眼前迅速闪过。她想到了孩子未来的学业,生活,健康,恋爱,婚姻,甚至当母亲的样子。
抱着孩子,她就像抱着一件价值连城的瓷器,可她突然就惶恐了,她害怕,质疑,不确定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母亲。
那会她突然懂了,原来做了母亲,真的会变成焦虑矛盾体。
跟很多妈妈一样,她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白颠病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