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范增举的到底是什么玉分享

龙凤纹玉韘(shè)形佩

文物时代丨新莽时期:公元9-23年

出土地点丨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裴窝后山一号墓出土

保存地点丨徐州博物馆藏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年,在秦帝国分崩离析之际,先入关中的刘邦屯兵于灞水河畔,项羽驻扎于戏水以西、渭河南岸的鸿门。而后刘邦亲赴鸿门拜谒,项羽则在军营备宴留饮沛公。宴上项羽亚父兼谋士范增数次以眼色,暗示项羽当机立断擒杀刘邦以绝后患,见项羽默不作声,一连三次举起所佩玉玦。

连环画《鸿门宴》

绘丨李成勋

海豚出版社

鸿门宴上范增所持“玉玦”是跌宕剧情中的重要道具,很显然时人皆知这一暗示——举玦蕴含着(催促地)决断与决绝之意。对今人而言,玉玦的样貌主要来自清末学者吴大澂的考据。自中国近代考古学兴起后,在东北以及华东史前墓葬中同样频频发现这类玉器:带有一个缺口的环状玉质饰品,似乎正合文献中“玦如环而缺”、“半环曰玦”的描述。但这真是范增手中的玦吗?

清·吴大澂《古玉图考·玦》

年山东青岛土山屯编号为M6西汉墓,男性主人棺内清理出土镂雕螭虎“韘(shè)形佩”玉器一件。玉器发现时尚位于人体左侧腰部,按此推测是男士的佩玉。同时在棺内发现一片木质遣册详细记录了棺内的随葬品名与数量,木牍背面第五行首书“玉決一”、下书“寿(毒)牟簪一”,按“毒牟簪”为玳瑁发饰;“決”可通“玦”,故“玉決”便是“玉玦”,无疑应亦是饰品。查同出玉器共计七件,除见玉带钩、玉印各一件,另有口琀、塞具共五件,故而“玉決”当是镂空螭虎的玉器莫属。

西汉·玉玦、遣册

青岛土山屯六号墓出土

承蒙青岛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

这件两千年曾经被摩挲把玩的“韘形佩”,正得益于随葬遣册上一丝不苟的记录,让实物与文字两者相印证,确凿地为“韘形佩”来正名,这便是汉代文献中频见的“玦”。

新莽时期·玉韘形佩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裴窝后山一号墓出土

长5.7、宽4.9、厚0.2厘米

徐州博物馆藏

南通博物苑“玉见你”展览(点击查看)中也正在展出一件新莽时期韘形玉佩。它因长久地埋藏而受沁呈黄白色,不过透光处还能窥见原本的青色玉质。居中的是一个椭圆形带鋬造型环状物,在其周缘围绕镂雕蜿蜒螭虎,鋬下饰以翻转的云气。这件韘形佩与土山屯六号墓玉玦相比,不仅器型基本相同,时代也均处于两汉之交,并且同样出土于男性墓主腰侧,本也是佩挂,无疑便是一件“玉玦”了。

那么“玦”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范增举玉玦可以暗示项羽决断呢?

西周恭王十五年五月壬午日,陕西周原的新宫射箭场举行了一次隆重的射箭比赛,周王莅临并赐予臣子趞曹诸多兵器,趞曹铭感周王馈赠特铸鼎纪念(《十五年趞曹鼎》)。鼎铭中一字与所赏赐弓、矢并列,形如人之右手拇指戴环状物形象,而被古文字学者隶定为“夬”,即为“玦”。这也是目前最早有关弓射“夬”的文字材料。

“十五年趞曹鼎”铭文拓片

“夬”因玉质而为“玦”,然而玦是如何从护指变成了形态、使用功能几乎完全不同的韘形佩饰呢?

作为“夬”的玉护指是源于商周时期“射”被礼制化后的产物,以玉质的弓射护具,当然是为了彰显使用者的高贵。目前考古所见最早的是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的筒型玉护指,其上依然保留着较原始的扣弦刻槽。

商·殷墟妇好墓出土玉护指与使用复原

线绘丨左骏

两周时期的玉玦发现数量激增,常见出土在使用者的左右两手处,型制已成为便于拇指垫舒适按压的矮体扁舌形。这样的造型比商代的筒型护指,更利于拇指回勾勾住弓弦引开强弓,正如《周易·夬》中所言:“夬,决也,刚决柔也。”

两周之交·玉护指

三门峡虢国墓地虢仲墓出土

两周之交时,玉玦一侧开始出现钩形的鋬,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细节则是对舌型玉玦功用的重要改进。按射手通常左手持弓,右手戴玉玦,右拇指内曲,以玦内侧舌面扣住弓弦;此时侧鋬正好可以压住箭括(尾)位置,稳定箭杆避免从弦上滑落。如此以椭圆舌型的主体、加身侧伸出鋬构成的玦型——所谓“韘形佩”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此时方才具备。

春秋·玉玦

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

带鋬玦使用示意

绘丨左骏

可以想象,正如射手引弓撒放,箭被快速射出刹那间不容寡断,当机立断方才行之有效。春秋争霸之际,玦已被认同具有“决断”或“断绝”的意义,即“儒者授佩玦者,事至而断”(《庄子·田子方》)。

至战国中期后,伴随着世俗化的燕射、军射、弋射盛行,实用型玉玦开始式微,由此转向佩饰玦的风靡。《诗》中即有:“芄兰之叶,童子佩韘。”(《国风·卫风·芄兰》)描绘了韘觹佩垂于少男腰间的形象。其中“韘”是衬于玦内的皮垫。约在战国中期之后,皮质的“韘”渐而指代实用型护指。而“玦”则成为玦类佩饰的专有名谓。

楚地以得天独厚的条件,保存有相对完好的战国玦佩组合形态。荆州天星观二号墓见有骨玦、陶璧、料珠等佩饰相关物同置竹笥中的情况;江陵杨场楚墓出土的骨玦、琉璃珠组合,串连的组带保存的基本完整,以此可见佩玦多是单件为饰,并非组玉佩琳琅般的穿缀。战国中晚期的玦佩开始逐步演变蜕化成一类近扁平化的装饰性佩饰,但依旧保留椭圆形的轮廓、侧边伸出鋬的基本要素。

战国·骨玦佩饰的组合

湖北江陵杨场楚墓出土

诗人屈原将佩玦抛入江中,以抒发着心中的愤慨(《楚辞·九歌·湘君》);而鸿门宴上频举佩玦的亚父范増,亦是土生土长的楚人。也许秀颈小腰佩玉玦,便是那时楚男士最追捧的时尚潮流。在艺术上承接楚风的西汉,男女腰中佩玦更为风靡。西汉早期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发现的玉玦,当是其中的佼佼者。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徐州北洞山楚王墓龙凤纹玉玦

这件文物也正在南通博物苑“玉见你”展览中展出

西汉中期之后,汉玦似乎更注重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装饰内容,特别是在鋬侧增添繁缛纹样的设计,最终形成汉代特有的佩玦艺术风格。

西汉·韘形佩

左丨河北满城中山靖王王后窦绾墓出土

右丨江苏宝应戴墩西汉晚期墓出土

新莽时期·玉韘形佩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裴窝后山一号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而展览中这件新莽时期的玉玦,在繁复的纹样中依旧可以辨认出侧鋬,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新莽地皇四年(公元前23年)曾发生与鸿门宴剧情如出一辙的大事件:起义军所拥戴的更始帝大会诸将,计划诛杀功高盖主的刘演,先以观摩为名取下刘演佩剑。正当此时,御史申屠健献上玉玦,以佩玦催促更始帝早做擒杀刘演的决断(《后汉书·齐武王传》)。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能决嫌疑则珮玦。”两汉之际佩玦依然承担着行事果断、决断的寓意。

此外赐玦、赠玦、献玦,又是表示善意的行为交往。钟繇以旧藏“东汉尚方宝玦”相赠曹丕,为此兴致颇高的曹丕还歌以《玉玦赋》;孟达曾赠玉玦与诸葛亮;审配书予袁谭、吕布信中,皆提及赠“环、玦”,足见汉末三国之际士人的喜爱。

两汉时期,玉玦也被穿系彩绶、缀流苏成璧翣,张挂于帷幄羽葆之下,点缀重坐曲阁华榱璧珰之间,为华丽厅堂的点睛之笔。每当风起,璧翣随风摇摆,或再坠以铃铛与绶带“悬黎垂棘,夜光在焉”(《西都赋》),风动铃响可增盎然仙气。

图丨挂玉玦纹饰的刺绣

蒙古诺音乌拉匈奴墓出土

线绘丨左骏

然而不幸的是,伴随着魏晋时期接踵而至的动荡,士人腰间的玦佩逐渐退隐于历史潮流中,后世遂难以探究其形制。直至千年后的好古敏求者,拨开历史尘埃,追本溯源,才终于又演绎出范增手中神秘多彩的“玦”。

附录:玦者,决也

上下滑动阅览

图丨春秋早期·金玦

陕西韩城芮桓公墓出土

图丨春秋·玉玦

河南桐柏月河养君墓出土

图丨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神瑞纹玉玦

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

图丨西汉中期·玉玦

江西南昌郭敦山海昏侯刘贺墓出土

图丨西汉中期·玉玦

安徽巢湖放王岗西汉墓出土

图丨西汉晚期至新莽·玉玦

湖南长沙杨家山西汉晚期墓出土

图丨东汉·玉玦

河北定县北陵头中山王墓出土

图丨东汉·玉玦

陕西华阴油巷新村东汉刘琦墓出土

图丨西晋·玉玦

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

线绘丨左骏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阅览

邓淑蘋:《瑱与耳饰玦》,《故宫文物月刊》年第三卷,总第六期,第77页。

杨建芳:《玉韘及韘形玉饰——一种玉器演变的考察》,《中国文物世界》年第7期,第页。

许晓东:《韘、韘式佩与扳指》,《故宫博物院院刊》年第1期,第49页。

徐汝聪:《夬与韘》,湖南省博物馆:《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年,第页。

王仁湘(3N3N):《玉中三玦:耳饰之玦》,《大众考古》年第10期,第50页;王仁湘(3N3N):《玉中三玦:扳指之玦》,《大众考古》年第11期,第35页。

李春桃:《说“夬”、“韘”——从夬字考释谈到文物中的扳指命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年第1期,第页。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徐开才:《射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清)黄濬:《尊古斋古玉图录》,上海古籍出版社,年。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安徽美术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年。

古方主编:《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作者、绘图丨左骏(南京博物院)

本文线图由作者绘制,

其余图片来自上述参考文献及已发表考古材料。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gs/47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