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硬大武汉,请继续ldquo不服周

城市头条/武汉

没有不被水流过的土地

没有不被商业塑造的城

《武昌汉口鸟瞰图》(清-年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外界认识武汉,主要是通过这“一个半人”。

一个是方方和池莉。她们都是武汉最能拿得出手的作家。不过两人都不是在此出生。前者江苏南京,后者湖北仙桃,还是仙桃一中的著名校友,但在她们成长的过程中,都和武汉息息相关,至今她们也生活在武汉,而她们的作品,也大多围绕着武汉人的鸡毛蒜皮而展开,在勾勒出武汉历史图景的同时,描述出了武汉的日常人生。

《万箭穿心》里的李宝莉刀子嘴,菩萨心,含辛茹苦却把儿子养成白眼狼;

《生活秀》中的美丽女人来双扬则是婚姻不幸、亲人相争,但孤身一人活出了侠女范儿,帮弟弟打点餐馆,帮妹妹还钱,供侄子读书……

它们在改编电影之后,前者成全了颜丙燕演技炸裂,后者则让陶红成了第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让人加深了对武汉“烟火气”的理解。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平凡而庸俗的日常中,忙忙碌碌地讨着生活。辛劳,坚韧,而又脾气暴躁,嘴巴从来不饶人,一开口,不是脏话,就是让人觉得像在骂人。

天不怕地不怕,“武汉人什么娘都敢骂。”

就像易中天写武汉,“到武汉的机关单位去办事,门房会问:‘搞么事的?’而不会问:‘您是哪个单位,有什么事吗?’

甚至做生意,他们也不会说:‘你看我们怎么合作?’而会说:‘你说么样搞唦!’”

即使如此,易中天也对武汉充满着感情。在他看来,外地人害怕武汉人,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武汉人。事实上,也正是通过他,让外界对武汉产生了另外一种观感。

不过,因为出生在湖南长沙,成名在福建厦门,他算不上正宗的武汉人。但是自年到年,他有着长达十数年在武大求学和任教的经历。饮过长江水、吃过武昌鱼,让他也算得上是半个“武汉通”。

正是在自己那篇写武汉的文章里,易中天提到的武汉是“大”武汉,而不是小家子气的武汉——它甚至无法说是"一个"城市或"一座"城市,因为它实际上是"三座"城市——武昌、汉口、汉阳。三城合而为一,这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属罕见。

除了特快列车在武汉一个市就有可能停两次,它还架起了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它是上海以外又一个被冠以"大"字的城市。"保卫大武汉",就是抗战时期一个极为响亮的口号。

甚至,根据《吕氏春秋》中所言,"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易中天甚至认为,如果不是用纯地理的、而是用文化的或地理加文化的观点来看问题,那么,这个"天下之中",就该是武汉。因为中国最主要的省份和城市,全都在它周围。这也让武汉占尽了“九省通衢”的地利。

而且,有着"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的武汉,有着气吞山河的气势,相比而言,开封太开阔,成都太封闭,杭州太秀气,而南昌、长沙、合肥则气象平平。

这样的武汉,不免让人向往。这样的气度,也曾滋养过易中天,让他日后有机会走上了《百家讲坛》,并写出了《易中天中华史》等煌煌巨著。

但让方方至今犹感慨的是,有着无数优势的武汉,过于认同自己的“俗文化”,几乎放弃了“雅文化”。

而易中天也在这里没有守候太久,等他登上央视的讲坛时,已经离开武汉十数年了。

1

“矛盾”的大武汉

今天,在解释自己为什么离武汉投厦门,易中天的说法是,武汉暑热难耐。这其实是个借口,但听上去倒挺合情合理。

武汉,是中国有名的火炉之一。不管是四大火炉,还是十大火炉,都有它的位置。这跟它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长江从西南向东北穿城而过,然后又拐向东南。可以说,整个武昌的头上都压着一条长江。

古时讲,山南水北为阳,而武昌的位置只能属阴。一到冬天,西北风便带着长江以及汉江的水汽,扑面而至。所以,阴冷。

而到夏天,需要有风的时候,武汉市内诸多的高山——汉阳的龟山(原名大别山,后又称鲁山),武昌的蛇山,还有武汉大学内的珞珈山,又是天然的屏障。

结果,南风吹不进来,武汉真的就热成了烤炉。热起来就天昏地暗,经久不息。武汉,武汉,感觉就像说“捂汗”。

在这样一冷一热,比较极端,很难温和的气候下,武汉人没办法让自己温声细语。所以他们的人生不喜欢假装,也不太讲究。

外人不容易下口的热干面,被他们当成美食。一到夏夜,满街的凉床上,便是白花花的大腿。

但得承认,这不是他们故意想这样。相反,往好处想,这样的环境和气候,容易培养出战斗和不服输的精神。

在湖北大地上,一直流传着“不服周”这样的俗语。外人在挑战之前,常问“你怕了吗”,湖北人喜欢给你扔上一句,“你服不服周?”

对方如果更牛,“老子就是不服周!”把球就这样给硬踢了回去。

不了解这块土地的历史,你自然意会不了这句口头禅的精妙之处。其实,它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湖北包括武汉,是楚人的地盘。熊绎则是周朝诸侯国——楚国的始封君。

在易中天看来,“楚人的精神是‘霸蛮’,楚人的传统是‘我蛮夷也’,”所以,尽管为周朝的开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但在论功行赏时,熊绎只得到了“子”爵,排在其前的还有“公”、“侯”、“伯”这三个爵位。

此外,他不仅被嘲笑是“楚子”,还被安排去看守火炬,堂堂诸侯,犹如奴仆。

这种赤裸裸的歧视,成功地激起了楚人的同仇敌忾。自楚君熊渠开始,就高喊着“我就是蛮夷怎么着”而东征西讨,在占领各个要地之后,分封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要知道,王在当时只有周天子可称。

更牛的还有楚君熊通,他自称武王,公然建立楚王国。到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更是让楚国强盛一时,甚至因追击战败的陆浑之戎,一度陈兵周都洛阳。

周天子派人去犒劳,“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而鼎在当时意喻天子的权威,庄王此举,有取而代之之意。

也正是伴随着楚国的崛起和日益发展,当时的周王朝日薄西山、由盛转衰。尽管历史已经远去,但楚人“不服周”的传统自此流传下来。

它绝对不是“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而是你越强我越不服气不服输,你越强硬我越要比一比,就不信你比我强。

即使一时失败,也摧残不了他们的信心,尽管秦灭六国,但楚国人相信,“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只有了解武汉人的脾性,了解此地的“不服周”,才会理解,为什么这个具有烟火气的城市,会出现张之洞这样的政治强人,会响起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会发生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

到新中国成立后,更是成为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发端之地,还会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中立于潮头,创办了武汉光谷。

即使每个女人都活成李宝莉、来双扬,但在庸常中也一定会有一些刚硬的反抗。

进而理解,武汉为什么会成其为大武汉。

2

商业文明造就辉煌

对武汉来说,明成化年间(-年)是自己近代“城生”形成的最关键一段时期。因为汉江改道了。

早先汉水自秦岭南麓逶迤而来,流经陕西、河南,然后在龟山之旁入江,时称鲁口。期间,其入江之口多有变迁。直到成化改道,它才有了一个稳定的入江口。

它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地理改变,那就是汉阳被一分为二,此前,汉口还只是与汉阳连在一起并隶属汉阳的荒州,也因此析出,并因沟通长江、汉水,以及洞庭湖三大水系,一下子变成了拥有巨大运输潜力的港口。

此时的中国,正进入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汉口刚新生,便赶上了好时候。

很多陕西商人顺汉水而下,然后到汉口中转。周边的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全国各地的商人,也逐渐在此聚集。

到清嘉庆年间,汉口已经发展成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之一。从此便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以至于“十府一州商贾所需于外埠之物,无不取给于汉镇”,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

以前只有武昌、汉阳双城的武汉,渐成武昌、汉阳、汉口三镇鼎立之势。

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汉口又被辟为通商口岸,并于年三月开埠。不说不知道,当年的汉口有英、俄、徳、法、日等国在此开辟租界,多个国家在此设有领事馆。

这也让靠近汉水,又是汉口巡检司所在地,并由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长街——汉正街(又称官街),成为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一条街。

今天谈起武汉,除了烟火气之外,能想到的,一定是码头文化。

当楚人的传统精神融入进近代商业文明,或者说,近代商业文明遇上了楚人的传统精神,两者不禁碰撞出了火花。

码头上的船来客往,让武汉的人群构成更多元,也进一步打开了武汉的视野,和胸襟。而风里来浪里去,也让武汉变得更冒险、更拼搏,今天,武汉喊出“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也并非没有根由。

不过,它也让武汉人多了一些小市民式的精刮,以及打码头的江湖习气。

让武汉更为之一振的,还在于张之洞的督鄂。他从52岁的壮年,一直在这个位置上干到了71岁的暮年,正可谓把自己最宝贵的最有经验的“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他创办的自强学堂,成了武汉大学的前身。

他创建的汉阳铁厂,更是推动了武汉地区的工业聚集,以及早期的城镇化,与此同时,为了“练成一气,通盘筹划,随时斟酌,互相协助”,湖北枪炮厂和织布厂也一并创建。

正是在他的大兴洋务之下,受地理和环境影响,自古以来便是传统的农耕经济,以及以手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没有一家官办或民营近代工厂的武汉,开启了近代化转型之路。

至于汉口,更是成了京汉铁路(卢汉铁路)的一端。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张之洞之所从粤调鄂,也和自己“要想富修铁路”有关。他曾陈述其有七利而无一害,其中有“广开商旅之利促进煤铁开采;方便漕饷之运;有利军队调动”,当然还因为“不近海口,敌不可资”。

随着年11月15日郑州黄河大桥建成,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竣工通车。

它帮助武汉打破了仅依赖于水道与驿道的传统交通网络格局,自此迈入了火车时代。

方方在《汉口的沧桑往事》中写道:“当踌躇满志的张之洞抬腿由司门口踏上岸时,武汉便注定了它命运的改变。”

一时荣光焕发的武汉,也逐渐迎来了自己的“政治巅峰”——北伐时曾成首善之区,地主逃难时有“一等的跑上海,二等的跑汉口,三等的跑长沙”之说,后来在抗战期间,又当过几天战时首都。

看上去,武汉似乎真的有了当这个国家首都的气象。

似乎终究没有变成现实。新中国的首都选择在北京。不过武汉也一度成为直辖市。湖北省的省会也没有搬迁。最后,直辖市机关在汉口,省会机关在武昌。两个机构在一个城市,这也是很有趣的现象。

但到年,这个直辖市的名头被撤销,武汉重回湖北省省会。再后来,武汉变成计划单列市,很快这待遇又取消了。

易中天曾将武汉的命运归结为“得天独厚,运气不佳”,首先是国运不佳,打断了武汉的近代化进程,其次是四通八达、九省通衢,在和平时是左右逢源的优势,到战时便变成了易攻难守、腹背受敌的劣势。

所以,让易中天感叹的是,尽管和南京、重庆同饮一江水,“结果人家一个当了首都,一个当了陪都,只有武汉夹在当中,两头不沾边。”

即使新中国成立让武汉有了新生,但改革开放之后,产业由沿江向沿海的转移,依旧让武汉脱离了主流的视野。

但在这一时期,不服输的武汉还是干出了一些亮色。当年货如流水的汉正街,冒着“计划”的大不韪,在“一百单三将”的坐地吆喝中,于年创办出了人流鼎盛的小商品市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之路。

据说,那个时候全国人民脚上穿的袜子,80%都出自汉正街。

此后,全国小商品市场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像知名的沈阳五爱,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都是步汉正街的后尘。

这让当地的《湖北日报》在报道汉正街时,颇为自豪地引用经济学者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曾经说过的话:在中国,要看对外开放,得去深圳;要看对内搞活,则要来汉正街。

但更多的时候,武汉就像进入了那特色的夏天,让人昏昏欲睡。

3

失落的江城

和汉正街仅有几街之隔的,还有一条吉庆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勤快的嫂子、夫妇、父子从家里抬出竹床,放在屋前临街的路上,放点小吃,再支个小炉子,做点家常菜,食客就随意蹲坐,就着毛豆喝啤酒,以打发夏夜那酷热的光阴。后来生意大了,有些摊子就进店了。

《生活秀》的来双扬就在吉庆街上经营着”久久酒家“,它的招牌菜,就是武汉人有事没事当瓜子啃的透味鸭颈。很多食客盘桓于此,既为鸭颈,还为来双扬的风韵。

直到今天,在武汉的市井生活中,素有“白天逛汉正街,晚上游吉庆街“的说法。

这让人感叹,一个有着三镇的大武汉,在很长时间内,日子都缩回到以前的家长里短,啤酒鸭脖。

如果我们再审视武汉还会发现,这个古云梦泽地带,不仅有外向型的江、水,同样有着众多内敛型的湖泊。

除了东湖、梁子湖,以及曾经的郎官湖之外,遍布武汉三镇的,是上百座大小山峦,以及近两百个湖泊座落其间,水域面积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这种山水的分割,让武汉在面积开阔的同时,又保持着某种心理上的封闭。

一如武汉的真正成型,也只是近百年的事情。而三镇第一次真正实现“陆上联系”,还要等到年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所以一旦势易时移,武汉人便很容易在开放和保守之间来回切换。

面对武汉的落寞,易中天可惜如今“人心不古”。“人们提起武汉,已不再肃然起敬,不怎么把它当了不起的大城市看。

当然,知道武汉的人还是很多。但他们的‘有关知识’却少得可怜:一是武汉热,是‘三大火炉’之一;二是武汉人惹不起,是‘九头鸟’。——都不是什么好词儿。”

尽管很多人欣赏武汉人的“不服周”,但很多事情过犹不及,过了头,不服周就变成了盲目的优越感,变成了谁也不服气谁,谁都想压谁一头。

这在丛林时代,是非常好的准则。但在全球化竞合的时代,它同样潜藏着危机。

应该说,易中天之所以弃武汉而厦门,原因正在此。

湖北人是顶天聪明的一群人,有着众多的“最强大脑”,加上武汉高校资源众多,所以这里也曾出过不少人才。如果掰着手指数数,这些年活跃在中国商业舞台中央的,就有不少“武汉人”。

像祖籍湖北京山的陈东升,年毕业于武大经济系。

四年后,和池莉同在仙桃中学的雷军,考上了武汉大学计算机系。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修完了所有学分,甚至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

日后,他与另一个湖北人周鸿祎一起,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张桌子——TABLE(T为腾讯、A为阿里、B为百度、L为雷军,E为周鸿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5个互联网大佬,湖北人就占据了2席。

除此之外,人人公司的陈一舟既是武汉人,也是雷军的同学。

如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dl/6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