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最好的父母模样,不完美,但一直在进

治疗白癜风的偏方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98007.html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他们从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当一个好妈妈/爸爸,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成长教育;   他们苦学各种育儿知识、带娃技巧,可常常也会在鱼龙混杂的教育理念面前迷失方向;

  “我这样做可以吗?对孩子好吗?”

  “孩子小时候没注意让他多爬,是不是对大脑发育不好?”   他们谨记“正面管教”、“不吼不叫”、“高质量陪伴”,可还是会在一些时候无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了脾气,之后又懊悔自责······   “我根本做不到不对孩子发脾气,我真不是个好妈妈。”   这样一种做完美父母的执念,对自己的苛责,反而深深影响着父母的情绪和状态,焦虑、纠结、患得患失、压力大。   其实,我们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做足够好的父母、在进步的父母,就很好了。1完美,是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我认识一位妈妈,为孩子投入了百分百的照顾和付出,也一直不断学习科学的教育知识,生怕自己哪一点做得不好,影响孩子的成长。   上哪些兴趣班对孩子能力发展最好、几岁开始让孩子学轮滑、孩子睡觉要睡满几个小时才最好、每天都要吃哪些食物······   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给孩子按专业的指导来操作,一旦有些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就开始着急上火、甚至焦虑到失眠,嫌自己做得不够好。   身边人看着她,都替她累。   教育孩子从来没有绝对的正确。如果追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父母,那么完美反而会成为对自己的一种束缚。   因为这种“标准”容易让人陷入对过去的自责、愧疚、对现状的不满、纠结、对未来的焦虑。   这样的情绪和状态,会干扰家长的判断和原则,不利于教育孩子,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母也无法享受到陪伴孩子成长、亲子之间那种单纯的快乐与满足感。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趋向完美   有“完美情结”的父母,伴随着的可能是高要求、高期待、控制欲。   会不自觉地用完美来要求家里人,于是争吵很多:   “我这么辛苦,凭什么你这么轻松?”   “你怎么能这样做呢?这不是跟我反着来吗?”   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为什么别人钢琴书法什么都会,你就是学不进去!”   “考不到第一名,就是说明你不行。”   付出感强、容易心理失衡:   “我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你怎么还是这么差劲,你对得起我吗?”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父母,就如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孩子一样。   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的内心深处也可能或多或少隐藏着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时刻不出差错。   坦然接受自己没做好的时候,接受自己能力有限,对自己宽容一点,会更好地接纳孩子、不再有那么强的控制欲,对孩子、家人也会减少一些过高的期望和要求。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的心态才会更加平和、淡然,更多地   “完美父母”们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做得太多,结果导致孩子的内在动力被削弱、成长的潜能被压抑。   为孩子做好学习计划、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条,那么孩子就失去了学习自我管理、锻炼生活技能的机会。   有些事情上,父母做得少一些,孩子参与的部分就多些,承担起为自己的成长应负的责任,他才会成长地更快更好。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   “儿童自有其精神胚胎,当我们表现中有微小瑕疵时,孩子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对于‘不完美’这件事,最好的适应起点,就是自己的父母。”   不要怕自己的一点失误、一次处理不当、一次发脾气,就会对孩子造成多么大的影响,相信孩子自身的适应与调节能力。   对孩子来说,比起一个理想化的成长环境,家长合理范围内的一些“小问题”,反而呈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让孩子有机会去学习、调节、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   一个真实的父母,而不是看起来完美的父母,也会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亲子之间更容易达成相互理解。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   “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不需要最好的妈妈,只要足够好的妈妈就可以了。足够好的妈妈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   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母,保持对自我的觉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感受,尊重孩子、真诚地对待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   这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状态。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原标题:《其实,你不必成为完美的父母》转载已获授权。图片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zz/39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