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997150.html腾氏水产商务网独家报道: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
进入年以来,中国水产动保行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巨变来源于内部与外部。政策上随着农渔发1号文的一纸下发,水产动保行业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元年,今后将会有更多“质量可控、安全有效”的产品推向市场;外界形势上,近期大宗原材料疯涨事件持续发酵,缺货断货现象或成常态,这无不牵动着每一位从业者的神经。
为了促进行业规范化及长远发展,由行业权威媒体当代水产、腾氏水产商务网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水产动保高峰论坛暨动保配方师技术研讨会”于年11月30日-12月1日在山东青岛·希尔顿酒店隆重召开,众多水产动保精英、科研院所专家学者、优秀配方师、动保企业代表以及原料供应商等余名水产精英欢聚一堂,共襄大举。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质量安全处处长冯东岳、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永安、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相利、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周志刚、上海海洋大学教授胡鲲、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林茂、青岛农业大学教授章晋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潘厚军、广东海洋大学教授蔡双虎、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汪志文、江苏众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卫强、南通东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庆华、武汉九州神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水产技术总监邹金虎、佛山市顺德区渔东伽渔业物资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梁树桃、河南金百合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应成果、海南正强超越生化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董玉增、广东粤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总监胡俊、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艾美尔事业部总经理兼研究院高级配方师苗又青、江西中成人药业有限公司水产事业部总经理王鹏飞、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刚、渔美康集团总裁刘绍春、副总裁周锡勋、浙江惠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松、成都科宏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艺等出席了本次会议。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永安为大会致辞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质量安全处处长冯东岳:《水产养殖规范用药相关政策介绍》
会上,冯东岳从出台背景、文件内容、白名单制度及水产品质量安全形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据他介绍,一直以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问题,坚持依法强化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执法,加强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养殖水产品的舌尖上的安全。为此,农业农村部在深入调查和征求各方意见基础上,研究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监管的通知》。
冯东岳指出,水产养殖用投入品是养殖生产必须的重要生产资料,必须依照《标准化法》、《行政许可法》、《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管理,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一些产品在尚未建立行政许可和出台国家强制性标准之前,必须退出,恢复正规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市场占有率。规范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农产品安全供给,以及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相关指示的最重要工作举措,是社会各方面的整治任务,必须坚决服从大局。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张永安:《水产疫苗研发现状与罗非鱼链球菌口服疫苗进展》
张永安指出,据调查显示,市场消费中因渔业捕捞数量的减少而产生的缺口基本均是靠水产养殖的增加来弥补,养殖水产品产量有望持续稳定增长,水产养殖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然而,每年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高达50%,损失率达30%,病害突出及抗生素滥用严重危害中国水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因此,未来疫苗必将成为中国鱼病防控主力军。
以罗非鱼链球菌疫苗为例,张永安团队通过多代体外连续传代,分别获得罗非源无乳链球菌弱毒株YM和罗非鱼源海豚链球菌弱毒株YM,并且经过对YM免疫原性测定之后发现,YM可通过腹腔注射、浸泡和口服灌胃三种途径免疫罗非鱼,证明YM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尤其是口服灌胃接种罗非鱼后相对保护率达49%。
根源集团水产部产品经理梁晶晶:《芽孢杆菌优良菌株筛选及在水环境调控中的精准应用》
“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极广,具有调控水体微生态环境,调控消化道微生态,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免疫抗病力等特征。”梁晶晶在会上为大家介绍道,目前水产常用益生菌有芽孢杆菌、乳酸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等,而水产养殖中芽孢杆菌是应用最广泛的益生菌,但当前行业中的应用评估不成体系,不够深入。根源集团从安全性、耐温耐盐、耗氧、产酶、无机氮的利用、抑菌等方面进行评估,选择优势菌株并合理搭配,抵抗多变的环境,拓展产品使用范围,根据每个菌株的精准应用场景,做到“合理复配,多效互补”。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田相利:《水产有益微生物:认知迭代与发展趋势》
当前的环保压力与饲料禁抗成为了水产有益微生物的发展机遇,今后可朝着抗生素替代、发酵饲料、水体环境净化与尾水处理、水产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发展。然而,目前益生菌产业却存在因果研究不足、标准与政策有待于更多制订、“劣币驱逐良币”乱象与风险、行业应重视知识产权、使用者与专业人士对益生菌认知仍有待科学化等问题。田相利认为,未来产业发展趋势体现在注重知识产权和打造菌株品牌将成为主流;更高标准和更权威指南逐步推出;新技术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将会日益受到重视;新开发微生物种类及非活菌产品被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