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省城西关,必经水路
广东人“水为财”的观念,与自古代至近代客货流通主要倚仗水路有一定关系,理同如今说的“路通财通”,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为明显——西江、北江、东江和三角洲诸河四大水系的流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水道纵横交错,相互贯通。
*光绪年间,珠江河面船只运输客货的情景。
*清代广州,建筑在河涌边的骑楼便于舟船装卸货物。
*年(光绪九年)欧洲报纸的图片报道描绘了广州货运码头的场景。
古代广州西关一带水网密集,大小河涌川流其间,舟船如梭,广东最大的缸瓦集散地曾经就在西关。陶器在东平河石湾河段的码头装船,历江河航程约四十公里,运抵广州西关缸瓦栏集中,再分销各地。缸瓦栏附近的河涌阔达七丈,可直通珠江,水运条件得天独厚。
*石湾至广州的水道如今尚存(取自百度地图)。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书中“金鱼缸”条有曰:“南海之石湾善陶,凡广州陶器皆出石湾”。石湾时为广州府南海县属,屈大均所言广州,不是单指粤省会,而是指当时下辖十四县(包括南海县、番禺县、顺德县、花县、东莞县、从化县、龙门县、新宁县、增城县、香山县、新会县、三水县、清远县、新安县)的“广州府”,范围涵盖今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鉴于广州府幅员广、人口众,且广州在古代对外贸易中地位超然,不难想见本地及经广州外销陶器产品的可观数量。
*《广东新语》成书于屈大均晚年,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内容广博庞杂,当代学者誉之为“广东大百科”。
*清乾隆进士,四川绵州人李调元(—)编印《粤东笔记》将《广东新语》中“金鱼缸”条改为“石湾缸瓦”,原文照搬之余,增“尤精缸瓦”句。“石湾缸瓦”在广义上涵盖石湾窑烧制的全部门类陶器,也有人主张供赏玩的美术陶艺品不入此列,古代广州缸瓦栏经销的陶器所涉范围尚待考证。
*道光五年(年)的这张外销画描绘了石湾窑工场的制陶场景。画面展示了陶制石山、罗汉像、水牛像、鼎式炉、花瓶、花盆、鱼穿等常见的石湾陶坯体形象。
*了解石湾窑鱼穿(金鱼城),点击:华唇怀素胎——一种渐已远去的花木配盆风尚
数百年来,传统石湾陶器一直广受海内外市场欢迎,民国十五年(年),近代中国第一家专门的经济调查和经济信息搜集与传播机构经济讨论处发布的《广东陶器瓦器之调查》记述:“缸瓦器我国各省多有土产,而广东之缸瓦器大部出自南海属之石湾……所出之品,以煲锅盘碗碟等为最大宗,其余缸甕埕塔钵,及像生人物鸟兽禽鱼等,式式具备,无不惟妙惟肖……有贩运于中国各大商埠、日本南洋及美洲各埠者,据美洲归客言,如携带一值铜元数枚之缸瓦器往美,抵埠时当可售洋一元有奇,其价值盖可想见……至广东之陶器,亦以南海属之石湾镇为中心点,其工业甚古,所用之原料为本地产之白泥,近则改用东莞县及花县两属之白泥”。
民国廿三年(年)上海良友全国摄影团曾发表系列图片报道《中国工业调查状况》,其中《广东石湾陶业伟观》记述:“广东佛山镇十余里之石湾,为粤中制陶工业之中心,犹若江苏宜兴以紫陶著名。全村百余户,均业此。窑屋连瓦达里许,制品以缸罐瓦筒等居多数,他如陈设之公仔(玩品)等,亦精细可观。全年运销各地达百万金,为粤中大工业之一”。
*年(咸丰十一年)《伦敦新闻画报》的配图描绘了广州妇女在厨房劳作的场景,图中的水缸、陶炉、瓦煲、烛台、香炉等都极可能是石湾窑产品。
*光绪年间,同时售卖景德镇瓷器与石湾陶器的广州城中陶瓷店旧影。
道光十三年(年),缸瓦栏因受洪灾而破败,缸瓦交易分散省会各处。后有商人在此开设承办婚娶仪式,经营仪仗出行服务的店铺,渐成红白事仪仗行业集市。因行业更替,缸瓦栏名实不符,“缸瓦”遂被粤语谐音“光雅”替换,“光雅里”成了新名字。
*清末《广州城西关外及十三行图》(局部)中的光雅里。西头邻德馨桥(德兴桥),东至万钟首约,全长近米。
*民国卅七年(年)《广州大观》刊载的仪仗商号名录。
缸瓦栏遭遇的灾变也许剧烈影响了石湾陶的产销格局,经济讨论处的《广东陶器瓦器之调查》记述:“广州各行商业以聚合一处营业者为多,如米业之在沙基,银业之在打铜街、登龙街,糖业之在琼花直街,绸缎之在下九甫杉木栏等是也,惟瓷器行及瓦器行则不然,大多数散处各方,全市不下百余家,惟大规模之营业资本在数十万元者,不过十余家,如油栏门之祥合瓷器店,诗书街裕华陶器公司、仓前街之广同兴、一德路之胜金玉、十三行之德兴隆、杉木栏之祥玉、河南厂前街之聚兴等,皆广州之领袖瓷器店,其余散售零沽之小店甚多,不及调查矣”。
*民国十三年(年)书籍行远安堂发行《最新广州市马路全图》(局部)中的光雅里。
*年后,光雅里逐渐变成居住街道,年立项建设的康王路将光雅里截为两段,小部分在康王路东边。此为光雅里西入口今貌。
货通全球,一时无两
自唐代以来,广州便是中国最重要的商港之一,唐开元年间,广州即设有管理对外贸易的市舶使,宋太祖开宝四年(年)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贸易的一级管理机构——广州“市舶司”,这是两宋设立市舶司的开始。北宋中期有广州、杭州、明州三地市舶司,在这三个贸易港中以广州的最繁盛,“三司”外贸收入中,广州常占九成。
北宋宣和年间,地理学家朱彧(字无惑,湖州人。其父名朱服,曾任广州知事)以父之见闻著《萍州可谈》,书中保存了有价值的中外交通资料,关于广州市舶情形有这样的记载:“船舶高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货,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相当于海关的市舶司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海上贸易之繁荣。经历明末清初的反复海禁之后,清康熙二十四年(年)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允许欧洲商船来华贸易。清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撤销三处海关,仅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并指定广州十三行为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与亚洲、欧美国家建立直接贸易关系。
此后的八十五年,广州城墙外、珠江岸边的这块土地是唯一合法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环球贸易航线通达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仅存的海上丝绸之路。“一口通商”时期,广州十三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南库”。
*清代广州西关地图标注的十三行布局。
唐代创烧、宋元发展、明清繁盛的石湾窑,其命运与广州在历朝外贸的担当息息相关。石湾之所以能在古代成为陶器生产区域中心,除了借助四通八达的河道这一不可或缺的天然条件,有力占有周边地区市场份额之外,依托广州的外贸优势更令其如虎添翼,产品得以便捷地远销南洋以至欧美。
大英图书馆藏的八米长卷《广州城珠江滩景图》绘于清乾隆年间,以实景方式描绘广州珠江河面帆樯林立及沿岸商号、夷馆地分布,图中记录了石湾缸瓦在当时官府厅堂、城区民居、水上舟船普遍存在和广泛使用的情形,并且多处表现货船装载着石湾窑花盆或者以石湾盆栽种的花木,在江面上穿梭。
*《广州城珠江滩景图》全景。
*“钦命粤海关盘查”旗帜下官厅陈设的盆栽所配单色釉盆器应是石湾窑产品。
*图中出现的建筑花窗、栏河上的花盆多属石湾陶器。
*图中民居房顶摆放整齐的酱釉大缸以及彩釉盆器栽种的花木。
*图中有小舟运输盆栽。
*江中豪华游艇的船顶上以盆栽作为摆设,船头则放置陶瓷花瓶。
*有专门运送彩釉花盆的舟船出现在画面中。
石湾窑外销的陶器品类过千种,煲镬盘碗碟、缸甕埕塔钵、像生人物鸟兽禽鱼,无所不有,洋商在四季如春的花城广州游玩,尤其在十三行对岸专业栽培花木的花地,以及河南的富户花园耳濡目染之下,难免格外留意石湾生产的园林陶器,而出口欧美的石湾盆器也为数不少。
*十九世纪末美国唐人街旧影,建筑露台上摆放着一件石湾窑金鱼缸。
*清末外销石湾窑花盆胎体上的“CHINA”戳印。
*这件花盆上戳印的英文可能是商号“同发”的音译。
*昭和六年(年),日本商店的商品图录中有石湾陶器的身影。
*清末水运繁忙的珠江江面。
*清末广州西关堤岸的码头。
十三行命运多舛,曾多次遭受大火灾,咸丰六年(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民众于12月14日“出城烧十三行,毁英、美、法商馆”,十三行彻底化为灰烬,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代广州西关地图标注的十三行布局,图中红色部分,系指道光二年()九月,杨仁里之南十三洋行蒙受大火吞噬的范围。汪鼎《雨韭盦笔记》描写是次祝融“烧粤省十三行七昼夜,洋银溶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火息结成条,牢不可破”。
*十三行原址及对出江面今貌。图中钟楼为粤海关。
咸丰九年(年)英法两国以“十三行被毁,须恢复商馆洋行”为由,胁迫清政府把沙面划为租界,咸丰十一年(年)迫使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沙面租借条约》,英国占有沙面岛西八成租界,约亩,余下东面约66亩归法国占有。自此,沙面接替原十三行,历经百年,曾有十多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多国侨商聚集此地,内地与港澳、外国贸易,多于沙面各洋行交易。
*清代沙面洋楼旧影,街道两侧见有石湾窑的园林陶瓷产品。
*清末旧影。因其既易得又百搭,居住在沙面的洋人偶以少量石湾陶器作为厅堂点缀,体现主人的生活情趣。
沙面原是一片由河沙冲积而成的零落沙洲,南临白鹅潭,北面与沙基相连,咸丰十年(年)英、法人在沙面岛北面开挖与西关南岸隔离的人工河涌(沙基涌),划洲造岛。
沙基涌北面,用河泥填埋了参差不齐的江岸河滩,用花岗石取直修筑了堤基,是广州珠江最早的一段花岗石堤基。后来沙基沿岸修建了大量商铺民居,称为沙基大街。
*与沙面隔水相望的沙基大街清末旧影。英、法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
*沙基涌今貌。
*光绪二十六年《粤东省城图》,左下绿色箭头所指为沙面岛。
沙面为既深且广的白鹅潭所环拱,拥有进可攻、退可逃的有利地形,西方列强企图将其作为长期据点,至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
*二战期间广州沦陷时期,沙面航拍图片。
*清末从沙面岛望白鹅潭江面旧影。
*白鹅潭今貌。白鹅潭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处,此处上承西江、北江之水,河面宽阔浩淼。图中“Y”字形水道划出的三方陆地,前为花地、左系河南、右是沙面。
民国三十五年(年),沙面被中国政府正式收回,此时,中国外贸交易的蛋糕早已被多地切分,不复为广州专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对华实行禁运和贸易限制,年起的二十多年里,借助毗邻港澳的优势,广州成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主场,冲破西方经济封锁,打开通向世界大门,在这段特殊历史时期,广州担当的角色,略有清代“一口通商”的意味,作为颇受国际市场欢迎的中国传统工艺品,石湾陶器则始终占据广交会出口商品的一席之地。
客居沙面的英国夫妇所述石湾陶器印象
*清末沙面旧影,西式建筑走廊上陈设着不少石湾陶器。
清同治七年(年),英国人约翰·亨利·格雷来华,后在广州沙面堂任主持牧师,也就是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牧师。光绪三年(年)格雷夫人随丈夫来到广州。
在穗居住多年的格雷,与体验了14个月广州生活的格雷夫人,分别写作了《漫步广州城》、《在广州的十四个月》在英国出版,两本游记系统而详尽地描述了晚清广州风情,展现了许多今人感觉陌生的社会百态与生活细节。年,广州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了中文译本,名为《广州七天》和《广州来信》,两本书均有不少与陶器相关的内容,仓主以对近代岭南民俗的粗浅认识,摘录可与石湾陶器对号入座的几处描写,并略举实物印证如下:
《广州七天》——格雷(—)
一
“一般来说,士绅的居所都是砖瓦房,注重坚固和整洁……天井四周遍布绿釉陶瓷花座,上面摆放的盆栽样式美丽……几乎所有中国豪宅都有一个后花园,里面不但有假山鱼池、盆景乔木、绿篱灌木,也有五彩缤纷的花卉”。
*咸丰八年(年),位于芳村花地的十三行商伍氏馥荫园的门厅,英国海军军官克里兹摄。花园连接门厅的道路两旁摆满各种盆栽,花盆与几座都是石湾窑陶器。
二
“翠林园是一个很大的园圃,看起来像一个景观园林,似乎比花地可以夸口的任何园子都好看。花园分成两部分,经过一个修得很精致的圆形洞门,可以从外园走到里园。一堵墙蜿蜒穿过花园,墙上镶嵌着敞开的窗,由光滑的陶制窗棂支撑着。每个窗棂都是亮绿色,做得像竹子的枝茎……花匠还会以合适的价格出售釉面陶制花盆和花盆架子”。
*清代外销画中专售盆栽的商贩形象。
*上文所说的像竹子枝茎的亮绿色陶制窗棂构件,就是图中这种石湾窑产品,常见于岭南园林建筑。
*年西方绘画中的广州园林,画中有岭南园林常见的石湾窑陶制花窗。了解更多,点击:石湾窑花窗
三
“此庙(关帝庙)的陶瓷屋脊上镶嵌着许多男女小像,分组排列,讲述关云长生前经历过的重大事件。”
*关帝庙清代旧影,故址在越秀山南麓(今应元路),现已不存。图中建筑的陶塑瓦脊为石湾窑产品。
四
“几分钟之后就到了街头我们要去的地方——龙溪首约。我们走进济隆姜铺。这里不但出售糖姜,也制作糖姜,并因其品质优良而闻名世界。济隆制作糖姜的方法如下:把姜块放进清水缸中泡上四天四夜,此期间需要换一次水。然后把姜取出铺在工作台上用大锥子扎,为了提高效率,扎姜的工人要双手各握一把锥子。之后把姜倒进大铜锅里煮透,再捞出来放入盛有水和米粉混合的大缸里泡两天两夜……”
*广州河南龙溪二约义和隆酱园定制的石湾窑方盅。了解更多,点击:集外辑之三:义和隆东家、西家,结伴玩盆景
*清末广州的作坊炮制糖姜的场景(取自外国旧书页),可见上文所说的大缸,应属石湾窑产品,当时染坊、酱园也多有使用此类陶缸。
*清代外销画中盛装陶瓷釉料的酱釉直身陶缸也与上述大缸相同。
*糖姜制作完成后,会分装进瓷质或陶制的小罐中出售,欧美市场对这种食品有巨大需求,大量用作包装的罐子在欧美成为了收藏品,他们称其为“姜罐”。图中是一位西方收藏家的姜罐藏品,绝大多数为石湾窑产品。
*晚清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杜德维拍摄了广州的商行分装糖姜的场景。
*底部钤印着“MadeinChina”的石湾窑白釉姜罐。了解更多石湾窑姜罐的故事,点击:石湾陶器如何成了西方艺术巨匠的宠儿?(上)石湾陶器如何成了西方艺术巨匠的宠儿?(下)
《广州来信》——格雷夫人(—)
一
“我们又重新坐上轿子,去北门外观看中国人业余生活中最喜好的一种游戏——斗蟋蟀……这个棚子里挤满了人,每个人手中都抱着一个小小的瓦罐,瓦罐上盖着一块布,罐里装着来参加比斗的蟋蟀……两人从外面的大棚子进来,每人手里端着一个小瓦罐。他们打开瓦罐,检查里面的蟋蟀,确定它们为同种的蟋蟀后,这两只蛐蛐叫的斗士就被放入桌上的一只瓦罐中,争斗就此开始。”
*石湾窑白釉蟋蟀罐。了解更多,点击:阿拉伯数字进入中国之前国人怎样记数?
二
“这所寺庙(长寿寺)里还有一个花园,在里面的一个苗圃中,我们看见了许多装着金鱼的大瓦缸。”
*摆放着石湾窑鱼缸的清末广州园林旧影。
三
“我们去花地湾参观了两三家花园……您在英国从没见过类似的场景……中国人不像我们那样把花草种在地里,让它们自由生长,他们把花草都种在花盆中,一排排的花盆摆放在花园小道的两旁……当我在这些花园中一遍又一遍地来回漫步,看着那些数不清的植物被绑在各种各样金属丝造型上,按照其造型生长,我总是感到既惊奇又有趣。这些造型包括鹿、蛇、海豚、宝塔、鸟、扇子、船和荷花等等。还有一种数量极多又最引人注目,那就是一种代表英国人的造型。这一造型最为古怪,身体至膝盖部分造型全都是用金属丝做成,并让植物沿着金属丝生长,然后进行修剪,构成了人身体的轮廓。一顶高高的帽子扣着一个用复合材料做成的头。头上无一例外地都蓄着红头发和络腮胡。膝盖下方还加了一双黑色高筒靴子,复合材料制成的手中持着一根拐杖,整个奇怪造型就算完成了。有时,在这个漫画式夸张造型的脚后跟处还放着陶制的狗。”
*清末广州郊外花园中的人形盆栽.了解更多,点击:为什么清朝的人形盆栽有头又有脚?
四
“在这些花园中,大量在花盆中培养出来的矮树种也很奇特。有些品种,尤其是梨树,树龄很高,但长得却不到六七十厘米高。”
*清末离明观的盆栽。
*沙面岛南街现存的西洋式建筑。
*建筑使用大量石湾窑绿釉宝瓶栏杆,图中所见二层栏河为旧物,一层宝瓶为新近更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