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这一周里,第二季《十三邀》和采访者许知远,毫无疑问成为大众谈论最多的节目和人。
网友们通过这场许知远与马东的对话,让大众的精神G点一下子被找到,比起争论的结果,争论本身显然更令人兴奋。有趣的是,很多人似乎是第一次触摸到所谓“知识分子”的完整形象,于是,总渴望通过非黑即白的观点去完成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站队”。但无论是谁完败或完胜,其实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冷眼君算是《十三邀》的拥趸之一,但是对于这次的争论,并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因为在这场5%和95%的争论中,其实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反而是因为《十三邀》的这次争议,有不少朋友留言给冷眼君,希望能说一下访谈节目的制作和价值。坦白讲,这个话题稍微有点大,一开始其实是有些抗拒的,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有关访谈类节目还是有些思考可以分享的,本篇冷眼君就来聊下这类节目吧。
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下范围,即访谈和谈话的区别。可能狭义的定义,访谈更像是传统理解的一对一的人物采访对话,而谈话类节目则更像是就某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探讨,甚至是多人的谈话。所以本篇更倾向于《十三邀》这样的一对一的对话采访,《圆桌派》这样的多人谈话就不在讨论范围了。
访谈类节目就是“知人知事”
毫无疑问,访谈类节目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节目形式,用极简的形式直抵人心,用面对面的对话,探究被采访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信息的获取,简单直接。
那访谈类节目究竟在传达着什么?冷眼君认为,简单说来就是“知人知事”。通过采访者的提问和被采访者的回答,让观众知道被采访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对于这件事,这个人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让我们知道事情背后的真相。是为知人知事。
而在实际操作中,“知人知事”往往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但最终的指向都是让观众知道被采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国内大量的明星访谈节目的目的其实都是“知人”,让观众了解这位明星尽可能真实的一面,从而满足观众对明星的好奇。即便是像《新闻调查》和《看见》这样偏新闻的采访,看起来是为了追寻某个事件的真相,但其实也是通过采访这些新闻事件中的人,让观众知道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经历着此次事件。
所以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被采访者始终是焦点,是观众最感兴趣的对象,至于采访者或提问者,往往不被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治白癜风长春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