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偶遇杨澜的这本《一问一世界》,看到扉页上她写道“上千位人物,上万次提问,那些新奇的、幽默的、感动的、困惑的、深刻的、忧伤的、热情的、痛苦的、愤怒的、宽容的......渐渐地,勾画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看到自己,这是件多棒的礼物!”
再看了她写的序《世有疑惑,必须发问》,“我觉得采访其实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这就好像你进入一个丛林,你只是大概知道一个方向,并不知道中间会遇到什么河流、什么沟壑,是否会在山穷水尽之际突然柳暗花明,眼前开阔。如果一直能有一份好奇心,访谈就变成一次有趣的旅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乐此不疲的原因吧。”“一问一世界,在探索世界的同时,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孩子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这些语录立即引起了我的好奇,在她记录的众多访问中,吸引我的不单单是她所采访过的那些当今世界响当当的政客、企业家或学者、名人,更吸引我的,是她的有见解和深度的提问问题,以及潜藏在问题背后的她眼中的世界。
有很多人认识杨澜,可能是从她成为阳光媒体集团主席,设立阳光卫视开始。而她的身价也从那时一度暴涨,与她丈夫所成立的公司也一度成为福布斯首富排定的座次榜第38名。
而我记忆里的杨澜,似乎永远停格在青涩年代,每周末都不能错过的《正大综艺》中那个令人羡慕和向往的小姐姐身上。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她似乎是一个永远赶追不上的人生楷模,还没有赶上脚步去学她读好英语,人家却已经潇洒地离开央视,漂洋过海去海外深造了。等她一回身再出现,已经是站在另一个高度上的人物。而这本书,正好也补齐了她去求学,到创业,到辗转凤凰卫视,最终成立自己的电视台的经历故事,而这个过程,恰恰也让她一路寻找到了她所制作的新闻节目的主旨和意义。
本书罗列出杨澜总结的“八问”,又同时穿插了知名学者、资深策划人朱冰从另外一个视角描写的杨澜以及杨澜的创作团队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所经历的事迹、艰难和挑战,也不禁让人感叹,没有一份成功是不经历挫折和困难的。
序: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0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02.你不想赢吗?
0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0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0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
06.你是否曾经站在空空的舞台?
07.选择与被选择?
08.谁动了谁的奶酪?
——《一问一世界》
在进入这些问题前,我也不禁想起自己的职业身份。HR有一个有别于其他部门的技能,叫做识人!通过书面简历和几次面谈,HR要给每一个被认可的人才画出一个身份模型,并将之安置于组织的适当位置上。听听就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啊!
工作中HR又有多少次机会,真的可以或真心愿意敞开心扉的面对每一位内部职员或面试者,抛开成见和目的,仅凭着好奇心和探索心来安排每一次谈话?又如何能从各类谈话和会议中,精确的找到对方的优势和弱项,并进行最优的组织搭配呢?这是需要日积月累积累下的功夫啊!可是,面对当今世界的风云变幻,又有多少组织上有时间等待的呢?是要如机器般地每日低头完成日常工作?还是在完成工作后再花点时间沉思一下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
思及此,我觉得,我们HR的工作,其实和杨澜的采访工作,似乎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关键看,我们是否是为了完成而完成?还是愿意更多的思考和不断的学习?
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杨澜参访过很多世界级名人,有总统,有王子,有大师,有商业领袖,也有国际政客。而杨澜所洞察的所谓的远见,即不是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就如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说过的:“真正的远见就是透过迷乱的现实看到未来世界的模样。”
在她采访的所有名人中,“从52期《杨澜视线》到期《杨澜视线》直到后来到《杨澜访谈录》,被阅人无数的杨澜称之为无法超越的孤本的一期,《杨澜访谈录—王光美》”这一段似乎少了政客们的咄咄逼人,更多的在询问背后所闪亮的人性的坚韧。置身于历史与现代纵横交错而成的时空界面,参与国家大事件淬炼出了公民杨澜思维的高度和深度,这种趋势借助《杨澜访谈录》的运行得意不断持续。首位嘉宾,是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
在整整4个小时的采访开始,杨澜特地对王光美女士打招呼,“对不起,可能要引起您那些伤心事。”而王光美却很快回答说:“没关系,你问吧,我受得了。”
“那您挨批斗的时候,您站在台子上,他们硬要您穿上旗袍,并把乒乓球串起来套在您脖子上,您害怕吗?”
访谈的过程仿佛泅渡一条波诡浪险的大河,杨澜用她的提问复原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我不想去追究,因为如果我追究的话,这个人就要倒霉了。”
“我把我目前的东西给卖了,我说我舍不得,但那么多贫困母亲她们都没饭吃,我留这些干什么,我确实就是把这些东西给了她们,因为我自己的妈妈好。”—王光美
杨澜在王光美充满传奇的人生历程中,看到了聚集在她周围泯灭了人性的恶的力量,又看到了她自内心散发出来的强大的善的力量。和解与宽容,杨澜彻底被王光美女士的“人性”之美所征服。
而我不但被王光美女士这样善良的人性所感动,更加佩服杨澜敢于去问,但又带着谦卑和尊重的问,所感动。杨澜不会简单的发问,她的问题背后是阅读了数万字的被参访者信息资料总结后,向善而发出的提问,又如在采访享誉全球的商业领袖杰克韦尔奇时一连串的发问令人过瘾。
-“你是通用电气历史上最年轻的总裁,你当时是否很担心在几个月时间里,进行那么大刀阔斧的改革,会不会成功?”
-“一个中年人坐在这么大一个跨国集团首席执行官的位子上,是否有些让人诚惶诚恐?”
“所以你预见到了世界的变化,所以你就事先为你的企业做好了准备,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我喜欢思考,是的,我对世界的变化有些感觉,但我进行改革的真正原因是出于时代的需要,事实上我们很幸运,我们获得了成功”——杰克韦尔奇
杰克坦然地告诉杨澜:“初入商海时,自信远不如今天,假如你在年采访我的话,我会很紧张”,而年的他已经可以更加自信的说“我很幸运,我成功了。”
所以,真正的远见,是向善的,是幸运的,是要走到最后一步的。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区别与政客和商业领袖们关于“赢”的定义,在艺术家的眼中,赢又是什么呢?杨澜的第三问,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这句话是引用了她曾参访过的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的一段现实典故。他有个有趣的实验,就是让舞者们在河边被水冲刷得光溜溜的大石头上躺下来,放松身体,看谁能先睡着!你一定要完全放松身体,让肌肉顺应石头的弧度,把石头变成一张天底下最舒服的床。最后,舞者终于都睡着了。这是林怀民先生为了在他的作品中去追求一个“静”字。
艺术家大多有流浪者的内心,无法忍受按部就班的生活,即使身体安顿了,精神还是需要漫游,永远在寻找什么。因为这样的寻找是劳筋骨、苦心智的,所以总有那么一些阶段,他们让自己和周围的人很不舒服。他们与命运的关系就像林怀民的这个实验,看起来光滑的大石头实际上并不平坦,何况生硬,先是怎样躺着也不得劲儿,后来发现,你没法改变石头,也不需要改变自己,你只需要找到两者相适宜的角度。杨澜在书中如是说。
其实在我看来,杨澜本人也是一位“艺术家”,因为她也不断的经历着、挑战着。书中通过朱冰的手笔也描写了一段“阳光文化”的资本风波。与新浪结盟后又“黯然退出”,和国际传媒巨擎贝塔斯曼联手着最后阶段“功亏一篑”,收购香港《成报》又未能“善始善终"......杨澜从资本运作的分分合合中,尝尽了甘苦滋味。
“任何痛苦与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这是在杨澜采访云南昆明一位91岁的高龄老太太刘德伟嘉宾时,老人将她母亲传给自己的话转告给了杨澜。那是在年,而那年的6月对杨澜来说刻骨铭心。她最终做出决定,将阳光卫视70%的股权出售给了星美传播集团。自此,杨澜退出了卫星电视的经营,从“卫星电视运营商”向“电视内容提供商”转型。痛苦、磨难。。。是机会,理想者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撩拨内心不灭的火,谁知道这其中也存在无法控制的因素。面对强硬的无奈,强者和凡人的选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要么承认自己的局限,要么埋冤世事的无常。
可喜的是,杨澜依然在路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