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专访我所理解的这个时代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编者按: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在这个特殊的年份,“CCTV文化十分”将陆续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名人专访,邀请他们畅谈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自己的人生变化,和他们感受到国家发生的变化。

今天要和大家见面的,是媒体人杨澜。

采访杨澜之前,我有点紧张。她作为中国最有名的访谈节目主持人之一,即将坐在我的对面接受我的采访。对我来说,是一种很难得也很奇妙的人生体验。

正当我在一旁准备采访稿的时候,杨澜来了,风风火火,微笑地和每一个人打招呼,礼貌地握手。

她身着一身靛青色的套装,脖子上围着精致的丝巾,显得大气而不张扬,清爽而不单调。她把西装干练精简的韵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举手投足之间透露出她的优雅与自信。

放弃,并不意味着失去

杨澜父亲是北京人,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当教授,妈妈是上海人。杨澜医院里。杨澜刚出生时,爸爸正在阿尔巴尼亚作外援专家,一直等到杨澜4岁时,他才回国。

▲杨澜小时候(资料图)

出生后不久,杨澜就被妈妈送到上海的外婆家寄养。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侯家路,是一条窄窄的小巷。在外婆身边,杨澜一天天地长大。一直到10岁时,杨澜才被父母接回北京。

杨澜曾在访问中说她的偶像是外婆,外婆在她心中是个奇女子。虽然杨澜的外婆不识字,但是外婆17岁那年为了逃避包办婚姻,只身一人从绍兴辗转跑到上海,进手帕厂打工自食其力。经历了战乱、船难、运动、蒙冤、抄家等坎坷的人生。

“外婆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的自信和力量,使她有一种特别的美感。”杨澜说。

▲杨澜小时候(资料图)

改革开放那会儿,杨澜还在上小学。那时候,一些流行的文化一下子涌进来,国家也恢复了高考。

“那个时候上大学已经成为孩子们从小学开始的一个梦想和追求,我记得当时上大学的比例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整个中学生涯似乎在为走高考这个独木桥在努力,终于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去努力,每个人都感到非常地珍惜。”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的思想和学术领域非常开放和活跃的时期,有大量世界上的文化、思想和学术等都传入中国,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都会煞有介事地去看萨特、尼采。那时候的年轻人如饥似渴地想去学习这些新的东西。

在杨澜的中学时代,当时有一本小说对她的影响非常深——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一本讲个人奋斗的书,它描述了一个年轻人的痛苦的成长、挣扎、纠结和他灵魂的升华。

▲杨澜(资料照片)

当时最打动杨澜的是罗曼·罗兰在序言当中的一句话——“到底什么是人生的快乐?”罗曼·罗兰认为人生的快乐就是“创造”,如果没有创造,人只是无关紧要的飘浮在地上的影子。

“我觉得罗曼·罗兰那时候这句话给我很大的一个影响,直到现在,我也会以我创造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作为我自我衡量的一个标准。”

在杨澜高中快毕业的时候,当时她很懵懂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专业。她当时对人文学科都比较感兴趣,在她拿不定主意的时候,父亲建议她学一门外语。

杨澜的父亲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了,会有很多对外交流的机会,外语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学好它以后也可以出国留学。

▲杨澜(资料照片)

后来杨澜去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主修外国语言文学,在她大学快要毕业的那一年,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主持人,而且是一个周末版的黄金时间的综艺节目,杨澜非常幸运地通过自己努力得到了这个机会。

“当时中央电视台也希望找到新鲜的面孔和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年轻的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到了央视之后,《正大综艺》也是第一个允许主持人自己撰写主持词的节目。

我记得当时和我的搭档姜昆老师和赵忠祥老师,我们都有很多的自由发挥的机会。特别是和赵忠祥老师,我们会形成年轻一代和上一代人观念和思想的冲撞,这在过去的电视屏幕上是很难见到的。

所以我觉得这也是那个时代需要让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声音,我很幸运能够赶上这样的一个时代。”

年,从事电视主持仅4年的杨澜,就获得了中国首届主持人“金话筒奖”。这是中国电视主持人的最高荣誉,在很多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心目中,杨澜不仅仅是当时最杰出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是当时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之一。

▲中央电视台第一期《正大综艺》(资料图)

▲杨澜和赵忠祥搭档主持节目

那时候杨澜主持的每一期的节目大概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收视率,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意味着有两亿多人同时在收看,所以她一夜成名。

“对于年轻的我当时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为







































北京著名白癜风医院
治疗皮肤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sc/1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