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科技馆榕哥栏目组一妹子出差,头一晚就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失眠,辗转反侧,数羊冥想,听安眠曲,总之是一夜都感觉似睡非睡,迷迷糊糊又清清醒醒,一大早她就在群里问:“认床,有没有点科学道理呢!?”栏目组也展开一波讨论,有人体工学派,气味派,还有安全感派。
后来榕哥听说,在陌生环境度过的第一夜,人大脑的左右半球会处于不对称的睡眠状态,左半球会比右半球处于更浅的睡眠深度,也就是说,左半球比右半球睡得更轻,也更警醒。栏目组一听就炸了锅,什么,左右脑交替睡觉的那不是海豚拿手的嘛!
水生哺乳动物、鸟类甚至可能还有一些爬行动物,它们可以在睡觉的时候睁着一只眼,当然,控制这只眼的大脑半球自然也是醒着的。像鲸类动物、海豹、海牛,大脑单侧半球睡觉可以让它们在睡着的时候也能游泳,并能浮上水面呼吸,不至于溺水。
这种睡眠方式对鸟类来说,也很有意义。鸟要远距离迁徙,单侧大脑半球睡眠可以让鸟在飞行中休息,同时还能确保正确的航向和保持警惕。有一个很有趣儿的现象,当一群鸭子在池塘旁安顿下来过夜时,趴在外围的那些鸭子,会把它们靠外的那只眼睛睁开,并且盯着外面,而睡在鸭群中间的那些鸭子,则会安心地闭上两只眼!嗯……这样睡,应该可以在发生危险时,不至于被“一锅端”了!
动物界真是厉害!那人呢?认床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侧大脑半球在“守夜”?美国布朗大学的MasakoTamaki和同事们做了一些实验,他们结合脑磁图、结构核磁共振、多导睡眠图等先进的神经成像技术,对受试者睡眠中的大脑进行监测,其中他们特别研究了慢波活动这个指标,这是一个能唯一反映睡眠深度的特征值,发现在第一夜的睡眠中,左脑半球的慢波活动要低于右脑半球,而在第二晚,左脑的睡眠深度就恢复正常了。
而且研究表明,左右脑睡眠不对称的程度,与入眠时间显著相关,也因此反映了入睡的困难程度。所以在初到陌生环境时发生的这种睡眠障碍,被称作第一夜效应。
说到这,大家可能就会想,第一夜效应是不是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呢?于是科学家们又做了第二个实验,让新招募的受试者在睡觉时听一些频率相同的哔哔声,其中混杂着一些频率不同的异常声音。在第一天晚上,异响出现时,左脑半球相对于右脑半球表现出更大的响应幅度,并有睡眠的中断的表现,而在第二晚,则没有显著的差异。
那光能检测到异常没用啊,得能立马起来战斗或者跑路才行啊!所以第三个实验是这么设计的,让受试者在听到异常声音时立刻敲击手指。实验发现,声音从右耳传入时,因为右耳与左脑相联嘛,受试者能更快地醒来,并且,从听到声音到醒来,第一天明显要比第二天快!
这样看来,认床还真说不准是祖先留给咱们的一项生存技能呀!隔了这么多年还没完全退化掉,时不时来个认床的烦恼,真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看来下次外出过夜时,是不是该带上自己的枕头,营造一种仿佛在家中的感觉呢,没准儿能骗过大脑也不一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