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对待胆囊息肉

现在提倡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必不可少,在体检中,腹部B超检查最为常见,很多人检查出胆囊存在问题,可能患有胆囊息肉,很多人对于这种疾病感觉很陌生,那么到底是不管它任由其发展还是刀斧伺候斩草除根呢?

胆囊像是一个“小仓库”,主要功能是收集、储藏胆汁,而并非是分泌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而来。胆囊息肉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或者说是在胆囊腔内壁上长出的赘生物,又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小如米粒1-2mm,大如花生2cm以上,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男性高于女性。据统计,国外胆囊息肉发病率在3%-6%,而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病率在4.51%-8.72%,较国外为高,在病理上,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通常以良性息肉更为多见。

胆固醇息肉,是胆囊息肉里最常见的类型,占胆囊息肉的65%以上。因为胆汁中的胆固醇超饱和状态促使胆固醇析出形成结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刺激上皮增生。胆固醇息肉相对是个良民,至今没发现癌变,喜欢拉帮结派,一发现就是好几个,所以你的报告上会写着“多发性胆囊息肉”。

炎性息肉最老实,它是胆囊慢性炎症刺激增生形成的肉芽肿,单发或多发,直径大多小于5mm。患者往往同时伴有胆囊炎或胆结石,可能会使你疼痛,目前未见有癌变报道。不过若胆囊壁反复发炎、上皮细胞不断增生,也有可能恶变,要加以留意。

腺肌增生症,病理不明确,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胆囊壁增厚,神经纤维异常增生加之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

腺瘤样增生,单发或多发,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两者有3%~6%癌变。胆囊腺瘤,一般与慢性胆囊炎症有关,虽然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癌变率在30%左右!

在临床上,胆息肉通常是透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内视镜超声波等,或胆囊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发现。腹部超声波扫描检查对胆囊息肉的筛出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但由于超声波扫描图像无法鉴别息肉是良性或属于极少数的恶性。通常来说,超声波扫描图像中呈现乳头状多为良性,表面不规则则考虑恶性。从临床经验上来看,一般多发的息肉可能比单发的要好,多发息肉大多数是良性胆固醇息肉,而如果是单发的可能要高度警惕,定期复查。

胆囊息肉虽然良性居多,若超过1cm建议切除胆囊,胆息肉,好发于肥胖、慢性肝炎、60岁以上,血清瞻固醇浓度高、有代谢症候群的人群。大多没有症状,除非部分脱落的组织阻塞胆管,才会造成发炎疼痛、急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和胰腺炎等症状。如果胆息肉小于1cm,没有其他症状,可以追踪就好,建议6至12个月追踪一次超声波,至于已有症状、或息肉超过1公分、或合并有胆结石或原发性胆道硬化症的病人,以及合并其他恶性胆息肉的危险因子如胆囊钙或是息肉越长越大,则会建议切除胆囊,避免癌化。

鸡汤

在床上躺着不起来,打着游戏不工作,这种生活惬意舒服的同时也会带来无所事事的烦恼,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你不努力,影响不了别人前进的步伐,造船的目的不是停在港湾,做人的目的不是窝在家里。真正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和快乐的事情有很多,如看书、运动,也许当我们开始付诸于行动时举步维艰,可当我们长期的坚持下去的时候,你的改变不只一点点,让努力变成习惯,把挫折看做鞭策,不知不觉你会发现,原来我可以变得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jt/88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