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失范与法律的救济写在国际消除家庭暴

来源:上海律协(本文系作者投稿)

作者:徐同临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

·欢迎大家踊跃留言,分享交流各自观点·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上海市律师协会立场·

“Iamlivinginhellfrom,Ienteredofmyownfreewill,Ilockedthedoor,andIthrewawaythekey.”―HarukiMurakami“从这日到那日,我如同活在地狱里。但我不能做什么以让自己逃离。如果那样,我不知道将置身何处。我淹没在虚脱的无力感中,它成为我的牢笼。我进入我灵的深处,我锁上门,我丢弃了钥匙”——村上春树1Q84(本文作者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QuotesAboutDomesticViolence,n.d.)在其小说《1Q84》里的这段文字,用来描述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感受,也许是再贴切不过的了。来自至亲者的持续伤害,一座无法逃脱的牢笼,唯有将自己闭锁在心灵的极深处,与世界和光隔绝,才可使伤痛略得喘息。这也许就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们共同的写照。

一、国际反家暴日

11月25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InternationalDayfortheEliminationofViolenceagainstWomen)。这是年的首届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大会上为纪念多米尼加被杀害的米拉贝尔三姐妹而成立的。家本应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国家靠立法来规制家庭里发生的暴力,这并不显荣耀和文明,它所反映的,是一种背光面的存在。但若到了该立法的时候还不立,则是落入了回避现实的不理智中。中国的《反家庭暴力法》如今已经运行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提醒我们一个事实:家暴是一件如此普遍和严重的事,以至于,不得不需要法律来干预。传统上,中国人的家庭是一个享受高度“自治”的独立社会单元,道德和礼教是其主要规范和指导手段。如今,法律的触角伸入到这样一个相对排外的自治空间,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图1|源自网络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海报早在17年前,冯远征和梅婷主演的这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热播大江南北,成为我国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惊悚连续剧。它的成功将我们社会生活里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家庭暴力,摆到了公众视野中。

二、现实

如果看一眼当下有关家庭暴力的统计数据,再乐观的人也难免会有一种无力感。你会觉得“父子有亲、夫妻有情、兄弟有序”的教化已经逝去了,如同它被提出的时代一样遥远、甚至,好像根本就不曾存在过。粗略的数据就能展现这样一个事实:在家庭纽带最核心的夫妻关系中,现实远不是热恋中的男女想象的那样你侬我侬,除了一地鸡毛,还有危机四伏。全国妇联曾做过粗略的统计,在我国目前约2.7亿个家庭中,有30%的已婚女性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家暴(网易新闻网,)。家暴致死已经占到我国妇女他杀原因的40%,而15.7万的自杀女性中,有约60%源于家庭暴力。虽然我们很容易由家庭暴力联想到夫妻间的暴力,但家暴受害人实则是一个群概念,绝不只止于女性。通常,家暴中最多的受害人,是妇女、老人和儿童。最高法院在年也有过一份统计(新华网,),这份统计,并不只聚焦在女性受害者,而是顾及所有家暴现象,数据显示,全国近25%的家庭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25%就是1/4,这是什么概念?你随便在脑海中勾勒一下职场或社交圈的四个熟人,如果按照概率均布推算,这四个人中,就会有一个的家里存在某种程度的家庭暴力。如果你确信自己和他们都有一个和睦有爱的家庭,这已足以令人感到庆幸。城市的房价高及云霄,你驱车驶过一座座“花园”、“世家”、“名城”,灯火辉煌,光影流烁。每一扇窗户背后都有一个家,但是你无法知道在那扇窗子后面发生着的,是一个个人生的故事,还是一场场人性的事故。图2|源自网络家庭暴力带来的社会崩解日益明显,我国近些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趋势直追西方民主国家,其中家庭暴力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的年至年一审民事判决书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发现有些省份,离婚判决书中明确提及家庭暴力的,占到的10%之多(高洁,吴小康,)。现实令人难堪。见证了中国式家庭关系日趋式微、崩解的当代人,开始喜欢传播“别人家的婚姻”以作感叹和谈资。殊不知,一个成熟的人,表现出来的一面和真实内在的一面往往有着巨大的反差,一个“成熟”的社会大致也具有这样的特征。这种“成熟”,我称之为“面具化”。在中国人认为西方社会更重视和更能享受家庭关系的时候,西方人也在赞叹中国人更注重家庭关系。这真是一种,“我羡慕你家吃馄饨,而你妒忌我家吃饺子”的状态。如果你闭上眼睛,从1数到9,再睁开眼,就在这短短的一恍惚间,已经有一名美国人成为了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图3|源自网络在美国,每9秒钟,就有一名家暴的受害者,在中国,每7.4秒就有一名女性家暴受害者,G2不仅是当今世界GDP的两大领头羊,也是家暴现象严重的大国。在美国,反家暴的司法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较为成熟和完整,许多公益机构和组织会鼓励遭受家暴者勇敢面对,说出来。当许多名人站在镜头前说出她们的家暴遭遇,不禁让人感叹其光鲜靓丽的背后,同样遭受着人性失范带来的痛苦。图4|源自网络作者注:上图为明星公益表演,非真实写照例如,年,著名的海豚音女歌手MariahCarey(玛丽亚·凯莉)曾与著名黑人女歌手WhitneyHouston(惠特尼·休斯顿)携手高歌一曲《Whenyoubelieve》(电影《埃及王子》主题曲),一黑一白两大音乐巨星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然而在现实中,她们更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家暴受害者。此外,曾以一曲《物质女孩》(MaterialGirl)闻达于美国娱乐圈的艳星Madonna(麦当娜),和曾在电影《X战警》中扮演暴风女的HalleBerry(哈莉·贝瑞)也都被爆出是家暴的受害者(8famouswomen,)。有人将婚内家暴归咎于男权主义,但现实告诉我们,人性的失范绝不是某个特定群体的独有缺陷,作为一种标签化的弱势群体,在某个场景下可以是柔弱无助的受害者,而一旦获得强势地位和伤害能力,则毫无悬念地,也会成为积极的施害方。这正是人性的固有特点。如果说,在东方世界的婚内暴力,是一种男性优势主导下的单边伤害,那么在女权盛行的西方社会,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争战。图5|源自网络家庭就像一枚枚鲜嫩的鸡蛋,在其覆庇之下,有丰盛与安全以孕育生命。家庭暴力,是砸向鸡蛋的铁锤,它会从一个破碎的家庭,传导至下一个将要破碎的家庭,一路砸下去,自己却毫发无损。家庭暴力是人性的失范,而失范的人性无法自我归正,法律的介入就不可避免。每一块法律的“空白”被填补,就意味着一块自由之地的消失。年3月1日,中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正式施行,下面来聊聊这部法的情况。

三、中国版《反家庭暴力法》

中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是年底通过,年3月1日实施的,相比起我国其他几项保护弱势群体的单行法而言,显得姗姗来迟。例如,年,我们已经有了《残疾人保障法》;年,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年,则有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反家暴法出台较晚,但它开始酝酿却并不太晚。它早在年就已出现在立法动议中,当时立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jt/78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