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余光中先生的对话中,杨澜如何用“留白”见识到更加微妙和美妙的风景呢?(复习????杨澜的十个提问
留白,此处无声胜有声)
“当然如果一个诗人浪漫的话,他不会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表现出来。对不对?”余光中先生的自我调侃,倒是给予我反向的鼓励,我在访谈中间两次让诗人吟咏自己的诗作,开启了一段倾听式访谈。杨澜:《乡愁》这首诗大家是耳熟能详的。这是在什么样的一种情况下写就的呢?余光中:是在70年代初。大概是19......杨澜:年。余光中:年,你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呢,我已经离开大陆有20多年了,而且呢,在当时看来,也不知道哪年哪月能够回去,所以在那种心情下写下来。杨澜:您现在能不能为我们朗诵一段这首诗?余光中(朗诵《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先生朗诵用的是四川话,那是抗战时期,他在陪都重庆长大的顽强记忆。并非字正腔圆,但是真挚动人。《乡愁》也许世间有诸多朗诵版本,而此版绝对是原味。他说,自己的乡愁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某省某县某村。因为乡愁可以升华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不仅是地理,也可能是历史的、文化的乡愁。——《提问》
在访谈进入尾声的时刻,余先生主动要求朗诵他的《七十自喻》。再长的江河终必要入海。河口那片三角洲,还要奔波多久才能抵达?只知道早就出了峡。回望一道道横断山脉,关之不断,阻之不绝。到此平缓已经是下游,多少支流一路来投奔。沙泥与岁月都已沉淀,宁静的深夜,你听,河口隐隐传来海啸,而河源雪水初融,正滴成清细的涓涓。再长的江河终必要入海。河水不回头,而河长在。就在诗人的朗诵和我的倾听中,这期访谈收场。回忆18年前的这一场倾听式访谈,让我再次感叹倾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倾听中的沉默可以与受访者保持亲密的距离,倾听中的沉默也可以打开受访者隐秘的情感世界。提问中的倾听,得以让我们在“留白处”见识更加微妙和美妙的风景。——《提问》
叮?~杨澜的最后一个提问上线!
第十期
结语式提问
言几又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杨澜,今天是杨澜的十个提问最后一天。
所以我们来聊一聊结语式提问。
结语式的提问,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和对方说再见,它既是一次访谈的结尾也是某种开启。比如说当我采访星云大师的时候,最后我们就聊到了“归宿”这个话题,那么他的回应呢,不仅是对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个总结,同时也是对于生命轮回的一种期待。
那么如果你面对一位睿智的老人,你会用怎样的提问,来让你们的谈话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呢?
今日互动??如果你面对一位睿智的老人,你会用怎样的提问,来让你们的谈话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呢?在留言中分享你的答案吧。4.26日,我们将从所有留言中挑选最走心的三个回答,送出杨澜签名书籍《提问》一本。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思想的改变,思想的改变体现在你向自己提出了正确的问题——那些足够赋予他人力量的问题,那些足够改变自己的问题。好啦,暂时告一段落,希望通过这场关于“杨澜的10个提问”的分享会,能够让你有一点点收获。明天我们将揭晓杨澜会用怎样的提问,赋予一段谈话意味深长的结尾,以及获奖名单。这份《提问》购书福利??,请收好,“提问之旅”还在继续。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