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文|林子大了路子野
以上引文出自“电车难题”的实验内容,作为伦理学中的一大“伟题”,至今没有人能给这个难题认定一个唯一的答案。
显然,这个难题和笔者今天要讲的两部动漫之间存在着一丝联系。
《大鱼海棠》杂谈作为年国漫里的一个特别的存在,《大鱼海棠》的命运可谓是坎坷的。
下面大致讲一下剧情吧,相信许多人都是有看过或者听说过的,在这里就不累述了。
椿在人间晃悠的时候遇到了一对兄妹,其中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鲲。兄妹俩喜欢在身上涂抹鱼食以投喂海豚,因此可以看出兄妹俩对海洋生物是属于友好的。当化身红海豚的椿被渔网困住时,鲲冒着生命危险去解救她。但椿却误以为鲲是来伤害自己的,因此拼命挣扎,把自己弄伤了之后,还把前来救她的鲲拍到漩涡里?最终导致了鲲的死亡。
而后,当椿知道真相,她又不顾一切献出一半的寿命来换回鲲的灵魂。鲲也因此真的变成了鲲。
就在椿饲养鲲的日子里,整个村子也因此受到影响,即将面临水灾。椿为了保护鲲,不愿将鲲交给村民。
而男二湫为了心爱之人椿,私自使用龙王面具开天,想送走椿和鲲,可惜失败了。
与此同时,水灾来临,椿在遭到全村的仇视后依然选择保护鲲,但她想到了献祭自己去拯救村民的办法。
可这种行为湫自然是不允许的。原本就用自己一半寿命换回椿一半寿命的他,再次献祭另一半寿命,愣是把椿和鲲送到了人间。
对于女主椿的种种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首先,电影想向我们传达的价值观是什么?是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那你就大胆做,不用在意别人的评价!
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这样的观点在“电车难题”里的表达是:你选择救一个人也好,选择救五个人也好,反正你都是为了救人,无所谓?
显然,这是说不通的。“电车难题”原本就是无解。因为人的生命都是有价,不存在说因为为了让五个人能继续生存就可以剥夺另一个人存活的权利。
所以,《大鱼海棠》一开始的立意就是错的。但这个世上,如果你非要想传达一个不是完全正确的观点不可,你总能找到一个相对来说不会引起太大争议的方法。《天气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而《大鱼海棠》错就错在了“如何去表达”这方面。既然你想要说“只要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这个观点,那么你就不应该再去大肆宣传因为椿的“一己之私”,导致全村人流离失所!
对于全村人来说,椿的行为明明是错的!为什么还要花费镜头去刻画村子如何被淹、灾难面前的小孩有多可怜、廷牧的妹妹再也等不到她的哥哥……
为什么剧组非要让观众知道面对天灾的人有多可怜?难道这样能够更加突出电影的主题?
另一方面,剧组明明是要讲一个为一人对抗全世界的故事,可偏偏又在其中加入了三角恋。
如果说这是言情电影,三角恋确实是能将剧情推向高峰的一个设定,可剧组想做的又不是言情觉,这导致电影的瑕疵又多了一点。
从普遍的大众审美来看,显然身为男二的湫拥有比男主鲲更加高的人气。而偏偏剧组又将湫设定为“舔dog”属性。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曾爱而不得,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路明非那种拿出生命来换取单相恋对象生存下去的勇气。
可路明非如果不是主角,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在当一个普通人的时候,他也在想:明明诺诺是恺撒的未婚妻,为诺诺拼命的人为什么要是自己?
这是不成立的,这世上有多少人会这么伟大呢?因此,当湫的“舔dog”行为愈发不可收拾时,观众的内心受到挑拨,会更加厌恶女主椿。就像如今的部分《龙族》读者厌恶诺诺这个角色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大鱼海棠》是一个想跟你讲某种价值观,但是因为引用例子不当,讲法有漏洞,因此得不到观众认可的一个失败案例。
《天气之子》杂谈反观新海诚的《天气之子》,讲的也是类似的故事。
夏日的东京,雨已经连下多日了。一开始,人们都只是当成了一般的天气反常现象,并没有太过在意。
直到降雨持续的时间打破了最长降雨记录。而且,当这个记录还在不断延长时,人们才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与此同时,一个女孩在母亲病重的时候,因为向天空祈求睛天,结果天空竟然真的放晴了!
最终,这个女孩就变成远近闻名的“晴女”。
在另一边,一位离家出走的少年在东京街头独自流浪时,在机缘巧合之下救下了即将被拐进风俗店里的“晴女”。就这样,少年和晴女就开启了一段美好的爱情。
在这以后,他们两人经常通过祈祷天睛来满足人们各种美好的愿望。因此形成了“晴天女子去到哪,哪里就是睛天”的局面。
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晴女发现自己的身体因为祈祷睛天,会变得仿佛透明一般的情况。于是她推测:自己每祈祷越多,死得越快。
再后面,她选择用日本神话中的方式让人间恢复正常。因为不管她怎么祈祷,雨的消失都只是暂时的,异常下雨的情况始终会存在。
当她自愿作为“人柱”献祭之时,整个天空都放晴了!但男主知道真相后不愿让她牺牲,在经过与警察等势力抗争之后终于救下晴女。而东京的低洼之处,最终也在三年后被雨淹了。
但是,有一点重点是,东京人后来迁移到了高处继续生活。
与《大鱼海棠》的“只要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结尾不同,新海诚在《天气之子》的结尾给出“那些被水淹的地方原本就是海”的说法。
众所周知,新海诚的作品一直存在着叙事能力不足的短板情况,在《天气之子》中也不例外。但新海诚比大鱼剧组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知道应该怎样“避重就轻”。
新海诚在《天气之子》里一直在尽力避免刻画因为晴女的不献祭,而导致的民众苦难。
“一个人重要,还是一座城重要?”
新海诚并不纠结这个问题,他只会尽力去表达自己态度:我喜欢她,我要救她。
因此,新海诚给人的感觉就是,看他的电影,只需要去感受其中的情感、情绪、情事就行了,别的都不用过于在意。
你可以将这种行为看成投机取巧,但这种行为给观众的感受会更好。毕竟,如果没能那种“宏大叙事”的能力,就没必要往里面硬凑,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大鱼剧组犯的错就在这里,空有野心,能力不足。
当然,《天气之子》的设定也比《大鱼海棠》好。不管是角色的设定还是刻画。
简而言之,当有一个“被社会孤立出来的男主和一个可爱俏皮又会为大众着想的女主”组合;和一个“好心办坏事又爱作死的女主、一个没有存在感到男主、一个舔dog属性的男二”组合,这两个组合要是出演舞台剧的话,相信更多的人会看第一个组合吧?
总结除此之外,两部动漫褒贬不一的原因自然还有很多。例如“水淹的是东京而不是北京”、“受众程度”、《大鱼海棠》疑似遭到同行的攻击等等,但在这里笔者就不一一举例了。
而笔者评价这两部动漫的原因,也不是说要故意贬低谁或者拔高谁,两者都有可取之处,都有不足之处。只不过今天笔者用大鱼的不足对比了天气之子的长处。
如果以上理论得罪了某些影迷,还请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