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被游客扛走的海豚,你是否还活着

5月1日,广东阳江海陵岛,一名穿着短裤的青年男人扛着一只濒死的海豚,在假日的海滩上格外亮眼。在游客的质问下,在他人的相机面前,他甚至报以了微笑。我想,那只海豚或许被制成了标本,或许被煮成了晚餐,又或许成为他变现的资产。

这是最近一条源自港媒的消息,迅速成为内地火热头条,但是这已然不再是新闻。前些日子爆出福州市的一个动物园的母袋鼠,因为游客想目睹它的跳跃,拿石块投掷,最后袋鼠因为脑出血而死亡。而投石块的游客,绝不只是一个人,后来,还有另外一只袋鼠因为投掷的石块而受伤。

这种让袋鼠跳跃的“良苦用心”也不是一时兴起,动物园的工作人员称:“我们清走展示区的石块后,他们还去别的地方找。”当然,扛走海豚在意义上包裹着更多的内涵,将保护动物占为己有,和门票钱相比,无论如何都是一笔绝好的买卖。

伤害海豚这种保护动物,自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可我们对于其他的动物缺少相应的爱护。长久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把动物分为“益虫”和“害虫”,这是把动物一刀切似的简单粗暴的分类,暗示着我们对自然界缺少应有的尊重。也是因为这个人为分类,对于“益虫”来说,我们倍加珍爱;对于“害虫”来讲,我们把它踩在脚下,除之而后快。

“打麻雀运动”

很少人知道,在几十年前一辆辆拉满死雀的汽车,在那时,杀死麻雀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逐渐了解到,“害虫”也并非那么有害,除了极个别动物以外,几乎所有的动物都会对人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意义。

但是,这显然不能阻止我们对动物的杀害,不知何时,“捕蝉大军”兴起,导致了某些地区蝉的数量急剧的减少。也许它不会灭绝,但是我们抢走了很多鸟类的食物,可即便鸟类减少,也不一定引起我们的注意和联想。

销毁走私的穿山甲

真正引起我们注意的时候,它也许已成为珍稀动物了。在短短的十几年内,中华穿山甲保护级别被列入“极危”,而消费穿山甲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和东南亚地区,同时殃及了世界上其他的品种,世界上穿山甲的数量骤减一倍。根据国际自然联盟的估计,在过去十年中,一共有万只穿山甲跨越国界,成为走私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

谁能想到,在上世纪60年代,全国一年捕获穿山甲在15万—16万头,到了本世纪初,粗略估计,全国穿山甲蕴藏量已经骤减到5万—10万头(当时未经科学调查),去年经过科学调查,在曾经遍布穿山甲的岭南地区,竟然没发现一个新鲜洞穴。即便如此也不能浇灭人们对捕捉穿山甲的热情,有人说,如果还有穿山甲,他还会抓回来!

“仓廪实而知礼节”,老祖宗如此教导我们。可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阻止不住虎纹蛙、禾花雀曾经漫山遍野的动物变成濒危,或者说,它们成了我们提高生活水平的台阶。我想,同情心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如果一个弱小的动物都被赋予同情心和生存的尊严,那么人与人的社会也必然充满和谐与温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jt/11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