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动物灭绝了人类还要灭绝多少动物才

前两日看到一条令人遗憾又心痛的消息:本周,小蓝金刚鹦鹉正式宣布野外灭绝。

小蓝金刚鹦鹉就是电影《里约大冒险》里呆萌可爱的主角,可是以后再也看不到了。

许多贵族看中了他们漂亮的蓝色羽毛,导致它们自二十世纪以来被大量猎杀,制成标本或拔取羽毛。

大肆的森林砍伐又毁了他们的家,而人工所饲养的鸟儿数量也变的越来越少,这些可爱的“蓝精灵”最终走向了凋零。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年,一种长江特有的淡水鲸类动物——白鱀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

这是第一种因为人类活动而灭绝的鲸类动物,也是世界范围内50年以来灭绝的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

可是在白鳍豚灭绝后,一切并没有好转。

长江江豚——我国淡水水域唯一的胎生哺乳动物,也面临着数量锐减的危机。

江豚在刮大风或天气变冷之前,江豚会朝着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江猪拜风”。

渔民们只要一看到江豚开始“拜风”,就会赶在风暴来临前驶向避风港,千百年来,江豚一直都是帮助他们脱离险境的“天气预报员”。

可是近些年来,不断有渔民发现江豚的尸体。

那些死去的江豚,有的被螺旋桨削为两截;有的解剖后,胃里空空如也。

船只的螺旋桨能直接打死江豚;严重的水体污染及其带来的鱼类资源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江豚的健康。

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到照片里江豚嘴上的白斑,很多野外救助的江豚,嘴上都会有白斑,这其实是伤愈过后留下的疤痕。

为了捕食,为了生存下去,野外的他们,经常是伤痕累累的。

受伤过重的时候,遇上水域的污染,伤口还会受到感染,不治身亡。并非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能得到救助。

从年到年,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正以每年5%-10%的速度下降。

年,整个长江流域江豚数量有多头;

年,约头;

年,约头;

年,大约仅余头;

那么,20??年=0!

你没有看错,现在就仅余大约头,比大熊猫更稀有。

不要以为它们不会喊痛就是真的不痛,它们也会流泪的。

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微笑了。

伤害不止发生在长江里,杀戮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温柔又坚强的穿山甲从来不会主动攻击任何动物,坚硬的外壳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遇到猛兽袭击时,它们只需要身体蜷缩成一团,就可以躲避危险。

坚硬无比的外壳虽然帮助它们躲过了猛兽的利爪,却没有让他们逃过人类的尖刀。

在人类的眼中,它们是大补药,是美味佳肴。

这些坚硬的鳞片根本不算什么难事,人类只需把他们放到滚烫的开水中,鳞片就会一片片地脱落。

人类会把他们蜷缩着的身体拉开,然后用锋利的尖刀对着他们开膛破肚。

要知道穿山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滥杀穿山甲还用于贩卖是违法的。可是法律却没有敌过这些人心中的贪念和利欲。

《海豚湾》这部纪录片曾经揭露了日本海豚湾的罪恶和血腥。

那些人为了暴利残忍地杀害了这些善良的海豚。

他们用锋利的尖刃划破海豚的皮肤,刺穿他们的身体。

海豚无处可逃,只留下了一声声无助的悲鸣。

到底有多少海豚惨死,到底流了多少血,才能将深蓝的大海染得鲜红,甚至在大屠杀结束几小时后,海湾也依旧是鲜红的……

鲜血不止染红了日本的海湾,更染痛了非洲大陆。

作为陆地上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非洲象的寿命和人类一样长,它们在自然界中本无天敌。

可是人类对象牙的需求导致每年多达三万头非洲象死亡,每15min就有一头大象死于非法盗猎。

据粗略统计,年仅非洲大象就有万头,而目前只剩约41.5万头。

在原本应该生机盎然的非洲大陆上,却能经常看到大象被人类砍掉的脸庞、残缺的尸体和被鲜血染红的象牙。

其实,自去年12月31日起,国内已经全面实施象牙禁贸,非法象牙市场明显萎缩,但社交媒体上和个别二三线城市的实体市场象牙非法贸易依然相对活跃。

河南森林公安查获的非法象牙及其制品

请不要以为一个象牙手镯、一枚吊坠、一条手链无足轻重,光洁的饰品或者工艺品背后是残忍的猎杀。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那个公益广告?

小象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长牙了。”

母象一言不发,脸上没有一丝的欣喜。

小象不解,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妈妈,我长牙了,你不为我开心吗?”

对人来说,长牙是成长。

对象而言,长牙却意味着死亡。

《妈妈,我长牙了》

象牙是大象的防御武器和进食的工具,对非洲象的意义非同一般。

可非洲象群专家Joyce却发现,在莫桑比克,越来越多原本应该有象牙的非洲母象,已经不长象牙了。

后来他很快发现了原因:在非洲象群中,原本只有2%-6%的非洲母象会因为基因变异而不长象牙。

但在进化中,人类让它们被迫“放弃”了牙齿。

年到年,莫桑比克处于内战阶段,因为象牙值钱,象群遭受屠戮,活下来的大象,主要都是没有象牙的母象。

这样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最终,在莫桑比克,不长象牙的概率竟然升至了98%。

物竞天择变成了“物竞人择”,这些不长象牙的小象不就是人类培育出大自然的残疾儿吗?

那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动物是否就是安全的呢?

并没有。事实是我们不杀伯仁,伯仁依然因我们而死。

前段时间,32°C的北极圈上了热搜,北极的冰川正在迅速融化。

一张北极熊妈妈抱着孩子在破碎的冰块间颠沛流离无助的照片刷爆了朋友圈。

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地都上演了前所未有的高温连续剧,连北极也未能幸免。

北极的冰川面积减少了50%,而且还在加速融化。

游了几千公里、数百个小时的北极熊已经又饿又累,只为找到一块能歇脚的浮冰,可是找到的“食物”却是海洋垃圾。

它已经筋疲力尽、奄奄一息,随时都会倒下。

居无定所的还有海象,数十只海象挤在一起,想停下来歇歇,却也不知什么时候身下的冰也会消散。

在地球的另一端,企鹅的日子也并不比北极熊好过。

这些小企鹅们走路时一歪一歪像蹒跚学步的宝宝,嗷嗷待哺的企鹅宝宝成长得比父母还要快,追着父母要吃食,呆萌可爱。

可是父母怎么忍心告诉它们已经没有食物了。

南极半岛的升温速度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而南部海洋的变暖迹象一直延伸到水下米。

单单西南极半岛的海冰覆盖面积就比26年前减少了近40%,这直接导致了企鹅的主要食物来源——磷虾的大量减少。食物减少使企鹅幼崽无法生存,一些群落里带帽企鹅的数量因此减少了30%至66%。

不止气候变暖,海洋污染也时时刻刻威胁着它们的生命。

全球几乎每年都要生产和消耗3亿多吨塑料,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吨塑料倒入蔚蓝的大海。

海水的污染造成越来越多鱼类的死亡,食不果腹的海洋动物以为塑料垃圾能填饱肚子,没想到根本无法消化,最后只能悲痛地等待死亡。

即使没有误食垃圾,被塑料缠绕住的海洋动物终也难逃厄运。

生态污染和气候变化,遭殃的可不只是北极熊、企鹅,人类更加难逃一劫……

哥伦比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长时间暴露在极湿热环境中,人体排出的汗液无法蒸发,会引起器官衰竭;在超过35摄氏度的户外湿热环境中毫无防护地停留6小时以上,将有生命危险。

不管是海豚还是大象,亦或是北极熊、企鹅,它们没有护照,没有国界,它们不是我们的奴隶,而是我们的朋友。

我们和它们,居住在同一个地球,面临着同样的生态危机!

救它们就是在救我们自己!

-END-

健身并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什么

只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aitunaht.com/xygs/7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