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刘思远简介
刘思远,曾任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管理处处长,全程参与淇澳岛白海豚保护基地建设,现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综合开发协调处处长。
珠江口水域是中华白海豚分布最密集和拥有资源数量最多的区域,年广东省政府批准建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由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主管。年6月,这个保护区由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年10月10日,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淇澳管理基地在珠海市淇澳岛关帝湾揭牌。高标准建设白海豚保护基地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海洋哺乳动物,有“海上大熊猫”的美誉。珠江口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了生息、繁衍的有利条件,成为了中国数量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我当时在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资源环境管理处工作,一直与白海豚“打交道”。
现在回想起来,淇澳管理基地的成立与香港回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选择中华白海豚作为吉祥物。随后国家开始对中华白海豚的分布、生存状态进行调查,并着手进行保护。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年10月,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4年后,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建立管理基地的构想其实早在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选址确定在淇澳岛后,年5月6日正式动工。该基地占地面积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办公楼、综合楼以及白海豚救护中心三部分组成。救护中心建筑面积平方米,包括暂养池、恢复池和救护池三部分,接收到的病豚可在此集中养护。
在结构功能上,救护中心设计别具匠心,采用了高性能环保材料和安全性构造,室内恒温恒湿,符合白海豚生活习性。救护水池的深度参考了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海豚习惯水深为4米,中心水池除救护池为方便操作定深2米外,其他两个水池均为深度4.5米,面积为78平方米和平方米的大池。
池中的水也很有讲究。为保证水质安全,救护中心用水统一取用离东澳湾海岸线米开外的海水,经特殊净化,酸碱度、大肠杆菌数等10多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才能排入水池。
港珠澳大桥为白海豚“让路”就在淇澳管理基地建设的同时,连接粤港澳三地的大型工程、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设也进入关键时间。因为大桥工程地处珠江口海上交通咽喉要道,穿越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核心区约9公里、缓冲区约5.5公里,共涉及保护区海域约为29平方公里,周边环境敏感区域众多,大桥的施工不可避免的会对白海豚的栖息地产生影响,如何在大桥建设中保护中华白海豚这个课题从一开始就备受社会各界 我记得,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港珠澳大桥施工前,关于对白海豚影响的评审会就开了好几轮。年10月,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主持召开了中华白海豚影响专题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年7月及11月,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分别在珠海和广州主持召开“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影响专题研究报告”专家评审会,形成评审意见。年11月,国家渔政局批复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对珠江口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专题研究报告》。
各项前期工作都是为了把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降到最低,为此,建设方案中关于在保护区段的桥梁、隧道、人工岛、施工方法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调整。比如深水区非通航孔桥由70米增大到米,浅水区非通航孔桥由70米增大到85米,从而减少桥墩。施工方法由海上作业变为陆地工厂化作业,大大缩短了海上作业的时间、人员以及设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
曾有媒体报道称,这些保护措施顺利实施后,港珠澳大桥将相应增加工程造价36.7亿元。港珠澳大桥施工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也得到了省领导的 建成后的淇澳管理基地集管理、指挥、科研、救护于一身,可一次对4只白海豚实施救护,从而有效遏制珠江口流域中华白海豚锐减的局面,在中华白海豚救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备受社会 近几年来,淇澳管理基地除了加强中华白海豚的救助外,还从源头上减少人为因素对中华白海豚生活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关穿越保护区的航线进行调整;派出专船在自然保护区边界和水域巡逻,阻止船只进入保护区范围,不准渔船和挖沙船在保护区周围作业;定期组织监测船对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进行监测普查,随时掌握保护区海豚的数量变化,监测人员详细记录海豚活动状况和群体数量,并定时观测记录各项环境要素,为海豚科研保护积累资料;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合适水域投放人工鱼礁,吸引各种鱼类生物聚集,修复被破坏的河口生态环境、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为中华白海豚的生存提供充足的食料。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目前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稳定,已成为中华白海豚能够安全生活、繁衍的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